Skip to main content

遵化署狐 – 蒲松龄

遵化署中有很多狐狸,到后来,群狐竟然占据了一幢楼,以楼为家。而 且,它们还经常出来害人,人们驱赶,结果这些狐狸变本加厉,害人更甚。 连署中官僚也拿它们没办法,只得杀猪宰羊,向狐狸祈祷,而不敢跟狐狸作 对。 有一年,诸城一位姓丘的到遵化作官。丘公知道这一情况后很愤怒。老 狐对脾性刚烈的丘公也畏惧三分,于是,它化作一个老太婆,对丘公的家人 说:“请禀告丘大人,不要彼此结仇。给我二天时间,我将携带家小离开这 里。”丘公听说以后,当时没有明确表态。 第二天,丘公阅兵完毕,下令队伍不要解散,让士兵把各营的大炮都搬 到衙门,把那幢被狐占据的楼包围起来。一声令下,千炮齐发,顷刻之间, 几丈高的楼房即被摧为平地,那些狐的皮肉毛血,像雨点一样从空中掉下来。 只见浓尘毒雾之中,有一缕白烟冲向天空,众人定眼一看,发现那是未死的 一只狐逃走了。从此以后,衙门中总算平安无事了。 两年后,丘公派遣一个能干的仆从带着银两进京活动,谋求升官。但关 系没有打通,贿赂不成,就将银两暂时寄藏在一个班役家里。这期间,忽然 有一个老头子向朝廷喊冤,诉说他的妻子儿女遭人杀害,并揭发丘某克扣军 粮,向京官行贿,银两现藏在某某家,可以验证。官差奉旨押告发人前去查 验,他们在班役家细细查找,却什么银两也没发现。这时,那老头用一只脚 点地,官差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挖地,果然发现银子,银子上还刻有“某郡 解”字样。过了一会儿,官差找老头子,发现他已不见了。官差又根据他上 告时通报的地址姓名去查找,结 果发现,根本没这个人。由于人赃俱在,丘某被处罚,他这时才 明白过来,原来那个告发他的老头子就是两年前从衙门大楼 里逃走的那只老狐。 这个故事是想说贪污!不过是不是害了狐狸。

Read More

祝翁 – 蒲松龄

话说济阳祝村有个祝老头,活到五十多岁后,有一年,得重病死了。人 死不能复生,于是,家人只好忍着悲伤给他料理后事。这时,奇怪的事发生 了。 当祝老头的家人进房料理丧服时,忽然听见死去的老头子在大声呼叫。 家人赶忙一齐跑到灵堂,只见老头子已经复活了。大家又吃惊,又高兴,纷 纷上前慰问。祝老头对老太婆说:“我刚去那边,发誓不再回来。但走了几 里路以后,转念一想,把你这副老骨头扔在儿女们手里,一切都得仰仗他们, 也没有多少乐趣,不如你跟我一起走。所以,我又返回来了,想带你一起走。” 大家都以为他是刚刚苏醒过来说胡话,根本不相信。但祝老头又说了一遍同 样的话。老太婆对他说:“这样倒也挺好。只是我现在还活生生的,怎么一 下子能死呢?”祝老头摆摆手说:“这个并不难。家里的日常事务,快去作 些安排。”老太婆笑着不肯走,老头又催促她,她这才走到门外,站了一会 儿又进来了,哄他说:“我已经安排妥当了。”老头叫她快去梳妆打扮一下, 老太婆不愿去,老头催得更紧了。老太婆不忍心违背他,只好到里屋换衣打 扮了一番。她再出来时,媳妇女儿都在一旁偷偷地笑。老头把头移到枕头上, 用手拍着叫老太婆躺到他旁边。老太婆说:“儿女们都在跟前,我俩一起躺 着睡,这像什么样子?”老头用手捶打着床说:“一起死有什么好笑的?” 儿女们见老头发脾气,都劝老太婆迁就老头,照他的意图去做。老太婆听从 儿女们的劝告,和祝老头并排笔直地躺着。见此情景,家人又都笑起来。但 过了一会儿,只见老太婆脸上的笑容忽然收敛,两眼也慢慢闭上了,好久都 没有声息,好像睡熟了一样。大家靠近一看,发现老太婆的肌肤已经冰冷, 呼吸也早已停止。看看老头子,他也成了僵尸。家人对这突如其来的双重打 击,又惊异又悲伤。   这真是脑洞大开,是对爱情的真挚还是害怕。

Read More

小官人 – 蒲松龄

有个老太史,白天躺在书斋里看书,忽然看见一支小小的仪仗队从堂屋 角落里走出来。仪仗队的马只有青蛙大小,人只有手指头大小。这支由几十 个小人组成的小仪仗队,显示出威风的阵势。他们簇拥着轿子上的一位官员, 堂而皇之地朝大门外走去。那位官员头戴黑色纱帽,身着绣衣,坐在轿子里 摇头晃脑,一副自鸣得意的神情。老太史看到这里,已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 睛了。难道说小人国与大人国的世界没有什么区别吗?正当老太史怀疑自己 看错了的时候,他突然看见一个小人,急匆匆返回屋里,拿起一只只有拳头 大的毡包,径直走到老太史床前,口中说道:“我家主人有一份薄礼,敬献 太史。”说完后,他端正地站在老太史对面,但并未把礼物拿出来。过了一 会儿,他自己笑着说:“这点小东西,想来对太史也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赏 赐给我。”老太史对他点了点头,小人便很高兴地拿着东西走了。此后,老 太史再也没有看到那些小人。他越想越觉得遗憾,只怪自己当时心里有些慌 张,没有向小人打听他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也没有问问那位小官人 姓甚名谁,在小人国里供的什么职。   为什么蒲松龄会这样写呢?变法是把人变小,成为一支仪仗队!把原来的实物缩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