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人生求变之路 get a degree get a job

下面的文章值得一读再读,究竟人是为了什么,如何改变无聊的人生?这是一个大话题。下面这些内容基本上就是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该怎么做,才可以达到财务自由。 同时为未来做好铺垫,50岁就要为健康考虑一下,由于过了60 岁, 出现健康危机概率直线上升,翻了好几倍。30岁以后就务必更加认证考虑未来的方向。

我觉得我在写作和研究方面会有大作为,你叫我去搞IT,电子之类的,我发现自己兴趣不大,也都不想去搞,反而是人文类更想去处理。 拍照。。人文。。

财新网,三联,南方周末

每日小学生,朝日, 日经

经济学人, 华尔街日报, DW, 大西洋月刊,波士顿邮报,纽约时报,bbc,卫报, bloomberg

端传媒

对于学子热衷程序员这个职业的深度思考


 

程序员,特别是一些大厂如华为、腾讯、阿里或字节跳动的程序员,年收入四五十万很常见,上百万的也有!应该是打工一族中收入最高的,所以他们觉得很自豪,觉得自己很牛,觉得自己站在人生巅峰。

呵呵!工资再高,他们也逃脱不了加班加点的996,受雇于人,用命换钱,没有时间享受生活的残酷现实。

为什么这些聪明绝顶的孩子?拼命考入985大学的计算机等热门专业,争先恐后去当这个大厂的程序员?

很多人说工资高。实际上工资高只是表象,收入比这些程序员高的老板有的是!

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孩子不去创业当老板?

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主要原因还是厌恶风险。因为这些学霸只要按照以下轨迹走下去就会获取高薪:考进985大学的计算机类专业,好好学,毕业了就会有可能进入大型互联网公司任职,开始自己的职场人生。当老板风险大,未知因素多,需要处理的事务多,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很多单纯的理工男认为自己应付不了这些鸡毛蒜皮的杂务,还不如一心一意写代码,这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

其次,追求风光体面。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老板大多数是个体户,没有入职门槛,跨度最大:从文盲到博士都有!一个个都忙忙碌碌,油嘴滑舌,坑蒙拐骗!有时候挥金如土,趾高气昂;有时候却忍气求财,低声下气。有的商人形象也不太体面,大金链子带着,出口成脏,极大败坏商人形象。并且在传统文化中,职业排名就是“士、农、工、商”,商人排名最后,所以公众普遍对这些老板印象不佳。大厂的程序员多好!最低重点大学本科毕业,个个西装革履,温文尔雅,干干净净,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面敲代码,即使出差,也都带着电脑,随时可以工作,形象极佳。看起来属于“士”这个阶层,实际上属于“工”,不管怎么说,肯定比“商”强!

问题是这些程序员工作的大厂都在一线城市,现在的房价都在六万以上!深圳的房价已经八万。几年前房价还在三四万时,很多程序员的收入也是四五十万,买房很轻松,很多人及时上车。现在可以享受资产大幅度增值的愉悦感,实现了财务自由。但是,现在入职的新人,薪水并没有与房价同步增长。在八万一平的房价面前,五十万的年收入还是不够看!这就有些英雄气短。要想在深圳过上正常的生活,一套八九十平方的小二居肯定必不可少!首付至少三百万,没有家庭帮助,零起点攒钱当首付,不吃不喝也要五年!

问题又来了,人生有几个五年?青春有几个五年?五十万年薪能拿几年?三十五岁以后,你还能很二十多岁的小青年一样保持996的工作节奏吗?你的思维和技术还能跟得上时代吗?你的黄金十年已经消耗殆尽,很可能公司将你扫地出门,或者降薪,或者边缘化!心高气傲的你,能接受吗?人到中年,不再是主角,沦为龙套,收入腰斩,那种失落感和挫败感,我就不多说了。这样的人生!难道不是一种风险?当初你们瞧不起那些拼命考入体制内当公务员或教师的同学,说他们胆小怕事,难成大器!现在人家已经走在康庄大道上,事业有成,今后的人生只会越来越好!

当然,我更欣赏浙江人和广东人的创业精神。他们不喜欢打工,只想当老板,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我命由我不由天!宁愿睡地板,也要当老板!总有一天也会发达!这才是一辈子都不会过时,也不会被淘汰的技能。

令人不安的是现在各大高校学子最崇拜、最向往的,竟然还是这些给资本家打工的码农!网络上讨论的主题,竟然还是这些码农职场经历和喜怒哀乐!好像这个世界除了当码农,从事其他职业都算失败!很可笑吧?我们一直倡导的创业精神到哪里去了?我怀疑有一种力量误导我们国家这些高智商的年轻人,让他们走向一种不求进取的歧路,让他们丧失了独立自主的精神。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这难道是不是一种扭曲的社会现象?实际上,在创业这条道路上,他们缺乏的仅仅是历练,只需要在情商上补补课,前途不可限量。

也许是我多虑了,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才,有志于创业的人有的是!不差那几个程序员。

打击一下:不管你拿多少年薪,只要是打工人,就是被榨取剩余价值的底层,而网络各大平台就是底层民众发泄情绪的地方。

真正的老板忙得很,没有时间陪芸芸众生碌碌之辈唠嗑。老板都是孤独的狮子,喜怒哀乐都自己一个人品尝。所以,我们看到的,我们表达的,在他们眼中,都是无知,都是笑话。


年轻人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努力提高收入,才能实现人生自由

普通人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节点,例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考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点,你究竟上高中,中专还是师范?这就是一件人生大事,选错了就是一辈子痛苦的事。无论什么时代,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学校和专业也都是人生大事,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就意味着你以后的时间走不同的路。毕业了,选择体制内的公务员,事业编,教师或国企工作人员?还是体制外的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打工人?或者干脆自己创业当老板,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不同的社会位置,也就意味着不同的人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机会只有一次,没有试错的机会。

实际上,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没有能力获得这么多的选择权。大多数农村青年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结束以后,还想再玩几年的就进入职业高中混三年;不愿意再混的就外出打工:或者学一门技术以后再去打工。早早挣钱,早早见识人间的各种艰难和险恶。混几年以后,胆子大的并且家底厚的开始创业当老板,胆子小或者家底薄的只能一辈子打工,受人剥削。

兜兜转转,我们发现,从小学到大学十六七年的学习生涯,所做的一切努力,只不过是为了拿到这样的选择权,根本没有接触到社会的本质。但是很多人却是这样认为:拿到这些选择权,主要任务已经完成,算是到达了人生巅峰,应该坐享其成了。他们很快就被现实社会打脸,痛苦不堪,郁郁寡欢!

这是因为,无论我们努力与否,成年以后都要面临买房、结婚、生孩子、养家糊口等等这些人生大事。无论你是公务员,军人,教师,工程师,白领,商人,工人或农民都必须要完成!完不成,你的人生就是失败,不接受任何反驳。

怎么才能完成这些人生大事?

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行!没有钱啥也干不了!有的人是富二代,含着金钥匙出生,一切水到渠成,想干啥就干啥!但是大多数人只能靠工资买房,那是遥遥无期!期盼一夜暴富,那是痴人说梦。这就是我要说的社会本质问题。我们折腾过来、折腾过去都是为了挣钱,过上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能够稳定地拿到比较高的收入。

有的人很快醒悟过来,开始踏实地,努力工作,拼命挣钱,慢慢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但是有的人仍然沉溺于过去的辉煌,不满现实的游戏规则,整天唧唧歪歪,无所作为。有的人满腹牢骚,认为自己十几年寒窗苦读,混得还不如工地上的小工头:人家有房有车有老婆,自己啥也没有!肯定是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没错!你的思想出问题了。

人类社会,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只有交换才能产生财富。学习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也更不能产生财富。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劳动和更便捷地交换,有助于个人创造更多的价值或获取更多的财富。学而不用,就是无用。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因为书生没有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财富。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基于封建时代科举制度这种特殊环境来说的,放到现在已经不适用了。

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以后,你就会理解很多广东人、浙江人和福建人从来都不喜欢学那些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东西。他们认为九年义务教育掌握的知识已经足够自己闯荡江湖,追求财富,很多不会的东西可以在工作中学会。他们抓住了主要矛盾,那就是赚钱!无论做贸易也好,做实业也好,只要能赚钱。都可以去做!发财了,有钱了,你想要的一切都可以召之即来。

教育的任务就是分层,让普通人根据自己的智力水平,找到自己的位置,从事不同的职业,获得不同的收入,保证社会运转。这就是游戏规则!只有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才能漠视这个规则,按照自己的心意规划自己的人生。

所有行业都有存在价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企业都由三部分人组成:投资人,管理者和打工人。好好琢磨一下自己的能力,自己想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努力工作,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才能成为人生赢家。


小镇青年,一个没有太多退路的群体,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

小镇青年,不是什么特殊的群体,实际上还是农村青年。只是居住环境有些特别,是乡镇驻地。

本文中统一把乡镇驻地统一称为“小镇”。

小镇比纯农村来说,应该要先进一些,开放一些。为什么?

因为这里有乡政府或镇政府,有公安派出所、农业技术推广站、工商所和税务所等等官方机构,有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有可能还有几家企业。所以小镇居民中有百十名公职人员。但是与城市,例如县城相比,小镇仍然是属于农村,因为在官方介绍中都是这样写:某某镇,镇政府驻地为某某村。而且小镇的绝大多数人口还是农民,所以算是农村。

小镇公职人员的生活方式与农民相比真是截然不同!

特别是上世纪,在这块地盘上,他们属于管理层。虽然工资低,但是事情很少!每天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准点或不准点来上班。喝喝茶聊聊天,一会儿就处理完一天的事情,再说说话,一天就过去了!退休了可以领取退休金,日子还是悠哉悠哉。

旁边的农民是怎样的生存状态?每天不是耕地播种插秧除草浇水施肥,就是割草砍柴放牛喂猪!农闲时候再打打工做做小生意,累死累活,忙忙碌碌,一天天熬下去!老了还没有退休金。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因此小镇的农民都会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好好读书,争取做一个城市居民,争取吃上公家饭,进行阶层提升。不用再像农民这么辛苦。

所谓阶层提升,就是通过考学、进厂和参军提干,将农民身份转变为体制内的干部身份或工人身份,将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然后有资格参加体制内的资源分配,例如涨工资、分房、集资建房、职务提升和领取退休金等等。

至于孩子能听进去多少,听进去了能不能做得到,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边远村寨的农民也会这样教育对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的孩子每天接触的都是村里人,大家经济水平都差不多,孩子水平也都差不多,没有受到太多的刺激,肯定没有小镇的孩子感受那么刻骨铭心。

小镇公职人员的孩子也很特别!因为不用干农活,营养也跟得上,个个发育良好,白白净净,穿着整齐干净!同一个班级的农民孩子,大多数都黑不溜秋,面黄肌廋,衣着褴褛。反差就是这么大!所以前者就成为班上的中心人物,老师必须重点关注。后者要想获得老师的青睐,只有一个办法:努力学习,考上班上的前五名,前三名甚至第一名!才能得到老师的关注。

所以小镇青年中能够考上重点大学的绝对是聪明人!为什么?

因为大多数小镇青年都是农民的孩子。农民对待自己孩子,都是采取放养方式,我只管你吃饱,饿不死就行了,你有多大前程你自己去挣!而且农民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功课,也没有钱为孩子报补习班。孩子完全依靠自己的智商和努力考上重点大学。

哪些不懂事的孩子小学毕业了,就回家务农,做小生意。或者家里面找个门路进工厂去当工人,但是能这样做的人家真是寥寥无几。

懂事、聪明、努力的孩子考上初中继续学习。三年后又有一部分孩子考上了中等师范或者中专,快速成为体制内的人。

大多数人喜欢更喜欢读工业类中专,财校和银行学校,毕业后可以进入国营企业或银行。因为国营企业或银行职工的工资要远远高于乡镇工作人员。

小镇青年中专或者中师毕业以后,又会回到家乡,大多数在乡镇或者企业工作,这就是提升了阶层。

只有极少数精英选择继续读高中考大学。还有一部分人考不上中专中师,但是还想读书,家里也愿意继续供,也去读了高中。

小镇青年能考上大学的还是不多,但是高中考中专要容易很多!所以只要愿意去读高中,而且还努力学习,几乎一半的人能读个师专或中专,也能转换身份。当时有一种中专叫民族行政管理学校,只要高中生,专门培养民族地区基层干部,因为毕业了要到乡下去,很多人不愿意去读,实际上人家是妥妥的公务员。

初中毕业后不再上学的小镇青年,回家务农,做生意,外出打工。有关系的参军入伍,又是一番新天地。

以上的途径只在上世纪后二十年可行,因为这二十年中任何人可以依靠个人的努力来完成阶层的提升。

国家取消大中专学生包分配政策制度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论中专还是大学,毕业以后还得靠自己找工作。所以“读书无用论”又开始流行。对于小镇青年来说,能否上大学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如果孩子学习不好,父母就会让他随便读个职中,学点技术,早早出来干活或做生意,尽早自食其力才是正经。所以很多孩子小学毕业、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甚至中途辍学,立马收拾行囊去广东江浙一带找事做,成为打工一族。

但是,即使在农村,任何时候都有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的家庭。

很多家庭,只要孩子愿意读,家里还是一直供,让他读下去,考大学。大学毕业了以后再说。毕竟还有考取公务员考事业编的可能性。由于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就业机会越来越多,无论在哪里就业,大学生的薪水还是要比中专生职高生高得多。

现在的小镇青年已经今非昔比。由于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增长,国力大幅度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小轿车、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有线电视和网络等,城市家庭拥有的,小镇人家也都有!小镇出身的大学生与城市的同龄人相比,从谈吐、外表和穿着上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

但是,他们之间实质区别还是很明显:身后拥有资源完全不同。说的明白一些,家庭能够为他提供多少的生存资源。再说的更明白一些,就是家里面有几套房,这几套房子多少钱?实际上,现在就是拼个人能力和亲爹并存的时代。

通过比较,我们就看出了小镇青年的短处:

小镇青年,家里可能就有一栋乡镇的小别墅,价值几十万元。

县城青年,家里如果有两套房,估计就上百万元。

省城青年,家里面有两套房,价值就是几百万元!

北京青年,如果家里有两套房,那就是上千万的身价!

还有,乡镇上、县城以及大城市,就业机会完全不一样。

在乡镇上要想获得正式体面的工作,还是要考入体制内。如果自己做小买卖、务农和外出打工,都被认为是碌碌无为之辈,很难有太大的发展,也很难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在小县城,当然也是进入体制内比较好,但是城市里毕竟企业很多,随便进入一家企业上班,家里有房有存款,日子也能过得不错。

大城市的青年,只要家里面有几套房,无论在体制内或者体制外都有大量的工作机会。只要自己不乱作为,日子都很好过,随便找个工作都能吃香喝辣。

中国城市化仍然在继续,人口加速向大城市中心城市集中!农村和中小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少!小镇上的房产越来越不值钱,当然小城市的房产也越来越不值钱!只有大城市的房产才有保值增值的可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小镇都在扩大面积,将周围的土地都开发了房地产,导致很多小镇家庭虽然还是农民,但是已经没有土地,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只能靠做生意来维持生计。

所以小镇青年没有太多的退路,只能向前奔跑。要想让人生过得更精彩一些,想让后代过得更从容一些,考公务员考事业编固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名额有限。更多的人只有走出小镇、进入大城市打拼才行。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和杭州这样的国内顶级城市里,小镇青年与小城市的同龄人一样,处于同一条起跑线,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汗水,才能打出一份新的天地。当然这样做很不容易。但是在哪里生活容易呢?小镇上生活就很容易吗?同样也不容易,为了很小的利益跟其他人勾心斗角,甚至反目成仇!有意思吗?这种就一眼就能看到尽头的生活。你自己想一想,其实很没有盼头。

下面文章来自南方周末。。。。。

“小镇做题家”是“985废物”?太妄自菲薄了


最近,“985废物”和“小镇做题家”这两个说法很火。

这都起源于豆瓣上一个叫做“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小组。该小组的主要功能是给985、211的“失败学子”来“分享失败故事,讨论如何脱贫”,以达到“自救”的目的。小组至成立三个月以来,目前加入人数已经近10万。

“小镇做题家”指的是,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他们靠着拼命刷题挤进了一流高校,以为人生从此平步青云,怎料到了大学才发现自己不仅泯然众人,与来自大都市的精英同学相比,更是有着悬殊的差距,毕业找工作时完全没有优势,心酸地沦为“985废物”。

无论是“小镇做题家”还是“985废物”,主要代表的是小镇青年的一种自嘲。这样的自嘲是妄自菲薄,还是事出有因?“小镇做题家”又能做些什么?

“小镇做题家”的现实无奈

高三学子都听过这样无数老师们反复念叨的一个说法:高三再苦再累也坚持住,只要挺住了,到了大学就自由了。

“小镇做题家”后来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如果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到了“985”也不意味着未来都是坦途了,有的人依然走在狭窄小路上。这是因为上了“985”,比拼的不仅是成绩(每个人成绩都挺好),比拼的更是视野、眼界、外语水平、口才、社交能力等。而“小镇做题家”几乎全方位落后了——他们的主要能力只有做题了。

这背后有着现实的无奈:不是“做题家”们不够努力,而是“小镇”的四角天空就那么大。阶层对人的影响包括成长环境、物质条件、教育资源、人际圈和关系圈、观念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

美国学者安妮特·拉鲁在《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一书中阐述了贫困家庭和中产家庭的状况,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贫富家庭的差别,钱不是唯一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家庭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哈佛大学的罗伯特·D·帕特南教授在《我们的孩子:危机中的美国梦》一书中,也从家庭、家教、学校、社区四个方面向我们生动阐述了:为何一些贫困子弟无论如何努力,最终常常只能凄凉梦碎。

置换到中国的现实语境里,一般而言,大都市青年比小镇青年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并没有太多物质忧虑,他们的父母有更多精力亲自抚养教育他们,他们有机会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有条件去看更广阔的世界、有底气去接受任何大大小小的失败,他们的观念可能更开放、视野更开阔、胆识上更具魄力、性格上更为果断。他们不仅会做题,他们也拥有更多的资源、人脉、见识等。

我们并不否认小镇青年里也有开明的老师、开明的父母,但整体上看,小镇的文化氛围与信息流动,和大都市有所差距。这是“小镇做题家”刚进入“985”产生心理落差的主要原因。

这种客观上的差距,背后指向的其实是舆论中经常提及的城乡之间的二元对立以及资源差距。消弭二者之间的隔阂,无法一蹴而就,需要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一代又一代人的久久为功。

“幸存者偏差”导致的焦虑

当客观存在的现实难题一时半会没法彻底解决时,有情绪上的不满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小镇做题家”的自嘲。但“985废物”这样的说法,也过于妄自菲薄了。

“小镇做题家”可能陷入了“幸存者偏差”的逻辑谬论里,他们看到的只是筛选后的结果,而没有看到筛选的过程。更形象的比喻,就是冷笑话说的“没来的人请举手”。“985”里的“小镇做题家”发现,他们身边的同学一个个牛逼得不得了,一毕业年薪几十万,或者拿到世界顶尖高校的全额奖学金,要么就是考公务员进了国家部门。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这样的精英又有多少?

虽然“小镇做题家”跟学校里其他精英同学相比也许有差距,但跟社会上同龄的大部分青年相比,他们仍旧是“精英”。因为能够考进“211”、“985”高校的人,本来就凤毛麟角。2012年的数据显示,211高校(包括985)的全国平均录取率为4.21%,其中985的全国平均录取率为1.58%。

“小镇做题家”所拥有的改变命运的选择和机会,高于大部分小镇青年。很多小镇青年早早辍学外出打工,可能一辈子只能从事辛苦的体力劳动,实现阶层流动的机会稀少。当“小镇做题家”眼中只盯着那些成功者的时候,千千万万普通青年都成了“没来的人”,他们没有举手。

其结果就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写道的:“人类物质方面的实际拥有极大地丰富了,随之而来的竟然是一种挥之不去且愈显强烈的‘一无所有’的感觉,以及对这种感觉的恐惧!同那些在中世纪的欧洲大地上辛勤耕作却对岁尾收成毫无把握的祖先比起来,现在的生活富有且充满机遇的这些欧洲后裔们对身份的焦虑、对所有之物的担忧远甚于他们的祖先。”

“小镇做题家”对身份的焦虑比其他小镇青年更强烈,也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一无所有”的感觉。因此豆瓣上没有“二流本科废物引进小组”“大专废物引进小组”,反倒是“985”的学生,以“废物”自嘲。

“小镇做题家”可以偶尔丧,但不必真的气馁。高考那么辛苦的“做题”都熬得过来,人生的其他“做题”也同样可以一个个去挑战。外语差,可以学习;眼界狭窄,可以努力拓宽;社交能力较弱,可以试着走出舒适区去与人结识……

虽然客观的现实问题,导致“小镇做题家”在起点上要更费力,但人生是一场漫长的竞赛,把“做题”的专注、努力、细心一以贯之,或许在人生的中途就歪道超车了。


 

在这篇文章评论中看到, 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这是读者的一篇文章。

每一个人都必然遇到这些问题。

刚好又看到一篇文章,香港困局, 香港在吃老本,靠着地产金融,同时透支未来。其实很多数据已经做到非常透明,无论是在HK, japan, 人家已经几十年发展,可以说过了高峰期,80,90年代的辉煌。。我们正在往这个方向发展。进入发达国家水平当然是国内前十大城市。这个不用质疑。

香港目前大学毕业生都是向往政府,银行,医疗,教育,市场这个方向走。。。。反观在科技,IT方面非常差。STEM。香港地盘一个月 4万,大学讲师都是这个数目。 jobsdb.com 这个网站有相关数据,大概是1.6万到2万之间起薪。 我们的其实基本4-5 K, 互联网类别好一点10-15k. 这个数据已经赶上了香港。 日本的毕业生水平。


 

人文學科很有用,甚至很多時比其他實用的學科更為有用。尤其是在通用的技巧如思考、寫作和溝通上,也包括一些軟技能,如人際能力、同理心、人文關懷。」他認為透過歷史、文學、音樂藝術,能夠培養人文素質,引發更多關注和投入。不少人文學科畢業生擁有較高的文字能力、思考能力、應對及創新的能力。雖然這不是什麼專業學識,但長遠而言,事業發展到一定位置,可見其功效,而且來得比其他如金融、工程、科技等知識更為有用。


產業固化 經濟守舊 新興人才無工開


提供高等教育被社會理解為對適齡青年的人力資本投資。每位入讀公立院校的青年,完成一個四年制學位需將近20萬元學費,而政府會資助超過80萬元。政府和家庭投入近百萬元,當然希望提升青年的專業知識水平,希望他們未來對社會有所貢獻。

但事實是如何?數據告訴我們,原來近百萬元的投入並不能帶來明顯的薪酬增幅,甚至不能帶來應許的職業。據香港統計處數字,2020年9至11月,擁有專上學位的失業人數為6.1萬人,佔總體失業人口的四分之一。而據2016年中期人口調查,擁有學位的人士收入中位數為1.2萬元,與高中畢業人士收入中位數僅差兩千元,而副學位課程的收入中位數為一萬元,與高中畢業無異

學歷貶值還是讀書無用?事實並非那麼簡單。這種人力資本無法在勞動市場變現的現象,歸根結柢源自於香港的勞動市場供求錯配。這種供求錯配可以分為兩種現象:一是薪酬結構上的不公,二是職位需求的單一化。兩種現象歸根結柢又都是由傳統經濟主導的產業結構造成的。

這種結構性矛盾帶來的後果就是教育系統與人力市場的錯位,導致創新經濟中最需要的中層科技人才嚴重短缺。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鄧希煒在該院近日發布的《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1》中撰寫《香港極需第三次經濟轉型》(下稱《經濟轉型》)一文,指出本地大學生為求穩定高薪選擇修讀醫科、法律或工商管理,而非有助驅動經濟增長的科學或工程學,「一個重要原因是勞動市場並無給科學、工程學畢業生提供學以致用的機會。」

從大環境來講,香港人的薪酬早已陷入了長期性的增長停滯。鄧希煒在《經濟轉型》一文中指出,雖然過去二十年,香港的人均GDP增幅達89%,但同期的家庭入息中位數增幅僅得63%,而食品價格漲幅超過80%,住房開支卻增加306%。簡言之,過去二十年,雖然香港整體經濟蓬勃發展,但每個香港家庭到手、可支配的錢卻愈來愈少,在食和住上都備受壓力。

在普遍性收入增長停滯下,高等教育學位雖增加了畢業生的人力資本,卻難言在人力市場上帶來相匹配的實質薪酬增幅。據人口普查資料,高中、文憑/證書、副學位及學位課程的畢業生,在20至24歲組別的收入中位數僅有千餘元差別,顯示剛畢業的青年在「搵工」時,學歷差距無法帶來明顯薪酬差距。同時,青年總體的收入中位數看似隨城市發展而穩步上升,但與消費通脹相比,實質收入是下降了。25至29歲專上學位畢業的青年,2011至2016年的薪酬增幅為12%,而副學位畢業的青年,同期薪酬增幅為27%。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這五年間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增幅為26%,即五年過去,專上學位畢業青年的薪酬增幅無法追上通脹,而副學位畢業生的同期薪酬增幅亦僅僅超過通脹。

與整體、長期性的收入停滯形成對比的,是香港疫情前火箭般攀升的GDP,在2011至2016年間增長了52%。這不禁令人深思,港人創造的勞動價值去了哪裏?政府、家庭在人力資本的投入去了哪裏?為何薪酬不能反映這些投資的價值?原來,學歷貶值背後並非學位不值錢,而是整個薪酬分配結構都出現了問題。

究其原因,香港單一的產業結構削弱了初次分配(即薪酬)的公平性。鄧希煒在《經濟轉型》中分析道,「香港早已備受結構性經濟問題困擾, 重點在於高度倚賴少數服務業。」 四大支柱行業,亦即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約佔GDP 60%。他縱觀1996至2016年整整二十年的收入中位數數據,評價道:「四大支柱行業之中,只有金融業錄得工資增長。其他三大支柱行業的工資中位數和增速表現, 全部遜色得多, 有時甚至錄得負增長。」亦即,香港這座城市過去產生的經濟價值,很大部份都流入了金融從業者的口袋中。

五年過去,金融獨大的情況依然沒有任何改變。大多數青年都選擇修讀商科,商科畢業生也盤踞着高薪行業。根據求職網站JobsDB發布的《2020年大專生就業狀況調查報告》,起薪點最高的行業中,除排名第一的「醫療及製藥」及第九的「資訊科技與通訊技術」是理工科畢業生的職業,其他幾乎都被「地產金融」或「專業服務」佔據(表五)。報告亦指出,政府及公營機構連續兩年成為整體受訪同學的就職首選,人數佔14%;其次為銀行業(8%)、廣告及公關及市場事務(6.4%)。教育(6.1%)與醫療及藥劑(5.8%)分列第四位與第五位。

 香港大學前校長徐立之指出,薪酬及出路是學生「揀科」的重要原因,雖然政府大力鼓勵發展科創,但學生根本無誘因去讀相關學科,「我們沒有一個經濟結構去吸收擁有高科技知識的畢業生,所以同學都去讀金融經濟,覺得一定找得到工作。」以JobsDB統計的就業薪酬為例,修讀「資訊科技」學系的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點為16,618元,雖略優於其他非專業行業,但對比醫療、紀律部隊、政務主任等的差距仍相當明顯,與投資銀行及管理實習生相比更是望塵莫及。為什麼薪酬差距那麼明顯?因為地產金融限制了新興產業的發展,以地租成本壓縮人力成本的空間,令香港久久不能轉型發展多元產業,依然深陷於傳統經濟。
香港大學前校長徐立之指出,薪酬及出路是學生「揀科」的重要原因,雖然政府大力鼓勵發展科創,但學生根本無誘因去讀相關學科,「我們沒有一個經濟結構去吸收擁有高科技知識的畢業生,所以同學都去讀金融經濟,覺得一定找得到工作。」以JobsDB統計的就業薪酬為例,修讀「資訊科技」學系的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點為16,618元,雖略優於其他非專業行業,但對比醫療、紀律部隊、政務主任等的差距仍相當明顯,與投資銀行及管理實習生相比更是望塵莫及。為什麼薪酬差距那麼明顯?因為地產金融限制了新興產業的發展,以地租成本壓縮人力成本的空間,令香港久久不能轉型發展多元產業,依然深陷於傳統經濟。
這種畸形的產業結構及其衍生的薪酬分配不公問題,不止左右了年輕人的志向,更限制了香港的創新人才培養。雖然政府近年大力宣傳創科,鼓勵年輕人就讀資訊科技相關課程,而許多青年亦對科學很感興趣,但最後選擇其作為大學主修甚至未來職業的學生並不多。據嶺南大學研究報告《培養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素養》調查及統計顯示,有過半數的中學生對科學及相關科目感興趣。但2019/20學年的自資院校專上課程學生人數統計中,選讀資訊科技課程的學生約為商業及管理課程學生人數的十分之一。年輕人才如此集中於醫學、商科等傳統精英學科,很難令香港適應現時以科技為核心的知識型經濟的競爭。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陳偉儀預言,香港很快就會面臨研究人才短缺的問題:「科學家不是什麼都識的!研究是否『犀利』不是靠科學家本身,而是靠那些『助手』。」他口中的「助手」,就是入實驗室的學生,因為「一個實驗室可能只有一個教授,但有很多學生和研究員」,而這正是深圳現時大力吸引境外高校赴深辦學的原因。除了中文大學外,深圳已吸引了莫斯科大學、墨爾本大學等到當地辦學,就是為了發展科研、儲備本地人才。

反觀香港,投身科研事業的本地青年極少。據教資會數據,2019/20學年的公立院校研究院研究課程,亦即坊間所稱的「學術型研究生」,非本地生人數為6,864人,佔總學生人數82%,亦即香港本地的學術研究生不足1,400人。由此可見,香港的科研投入大多流向非本地人才,但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非本地生未必會有足夠誘因留在香港繼續發展,難以為本地科研發展貢獻智慧。

為什麼本地青年不願繼續深造?因為香港有種奇怪的現象—「讀書無用」。「你在街上賣烤紅薯,跟在實驗室搞原子彈都差不多。」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理事、香港未來教育協會總幹事李曉迎笑言,目前香港薪酬太過平行化,大學科研對青年欠吸引力,「你想一想,建築工人一個月工資大概四萬多元,與大學講師工資差不多,那讀大學的意義在哪裏?」

來港讀研究生的非本地青年就算不留港就業,至少可回家鄉另謀高就。但本地青年讀完碩士、博士學位,若想在香港就業,就會發現人力市場並不能帶來與學位相匹配的職位。由於香港的產業結構依賴四大支柱產業,而這四個產業為傳統產業,對新興科研人才的需求不大,高學歷人士難以覓得能發揮才智的職位。

「那時候,我們很羨慕台灣的學生和新加坡的學生。」陳偉儀回憶出國留學的日子,道出大量香港科研人才外流的原因:「不是說不想回流,是想回都回不來。當時台灣搞新竹(科學園),新加坡搞科技園,而香港對搞科研真的很冷淡。」他憶起在美國讀書的日子道:「讀完數理化,他們可回台灣、回新加坡發展。我們回港都是教書,回來幹什麼?」

陳偉儀講的是數十年前的事,但香港至今仍沒太大改變。政府雖將發展創科掛在嘴邊,但對科研的投入依然落後於平均水平。港大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在《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1》中所撰的《香港「人力資本投資倍增計劃」的建議》(下稱《建議》)寫道,「教育研究及發展的支出,香港更是大大落後,產業部門、政府和大學的研發支出總和只及GDP的0.8%。相比之下,韓國和以色列的研發支出在GDP中佔比均超過4.5%,瑞典、日本也在3%以上,而OECD成員國達2.4%的平均比率,則是香港的3倍。縱使特區政府近年擴大了研發投入,但差距仍然巨大。」

與此同時,傳統產業亦限制了新興產業的發展,加之政府的「小政府、大市場」思維,科技初創企業沒有生存空間。政府交由商界去運作經濟,忽視對市場的調控,卻不知商界根本沒誘因推動科技創新。陳偉儀解釋:「『有錢佬』投資搞科技的好少,因為科技的投資期比較長,其次就是他們對科技的認識不夠。」

在這種情況下,科技初創受限於地租和運營成本大量北流,能為科研人才提供合理薪酬的職位亦隨之流失。Workstem是一間在香港起家的科技型初創企業,主要向中小型企業提供人力資源的SaaS產品(Software as a Service,軟件服務),在深圳亦設有辦公室。Workstem營運總監蕭良琴接受《香港01》的訪問時坦言,「公司整個程式開發團隊都會放在深圳」,主要招聘資訊科技人才,而在香港的辦公室更傾向於招聘顧問級人士和市場運營,因為「在香港招聘程式開發員,第一是價格比較貴,第二是人也沒那麼好招」,「據我所知,這在香港的創業公司是很common(常見)的,很多公司都會在深圳分設科技團隊。」

據政府的人力資源推算報告,2012到2017年的五年間,資訊及通訊業的人力需求僅增長一萬餘人,是高薪的金融服務業、專業及商用服務業人力需求漲幅的三分之一。資訊及通訊業的人力需求佔比僅3.2%,與傳統產業如零售貿易業、商用服務業等相比,依然屬少數。


美团王兴 四十不惑

“他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一位投资人这样评价美团创始人王兴。

这句话有两重含义。

一是说王兴创业过程中,经历过太多的不顺。美团之前,王兴做过十几个别的创业项目,全部失败。

二是说美团所经历过的“千团大战”的惨烈厮杀。当时,5千多家团购网混战一团,最后只有美团还活着,其他的,俱已成为尸骨。

但是,赢得了千团大战的胜利,并不代表王兴从此可以高枕无忧。

美团的无边界竞争,让它在团购、外卖、酒旅、出行等领域,四面出击,树敌无数,被称为“半个互联网圈,都是王兴的敌人”。

在《财经》记者小晚问到美团是否树敌太多时,王兴回答:

古人说“自返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首先我们要扪心自问做的事情是不是对的,如果是对的、该做的,哪怕对手如林,还是要义无反顾。

这般豪气,不能不让人为之侧目。

1979年出生的王兴,已经年届不惑。

从25岁开始创业,他已经走过15年。

这15年间,他从一个青涩的稚嫩青年,成长为一位叱诧风云的互联网枭雄。从一个屡屡失败的连续创业者,成为一位上市公司总裁。

2018年9月,创立8年的美团在香港上市。今天,美团的市值为3339亿港元(约425亿美元),在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三,仅次于阿里和,超过(414亿美元)和(409亿美元)。

按照王兴占股比例为11.4386%计算,他拥有的美团股份值48.66亿美元,也就是336亿人民币。

王兴说,互联网的上半场已经结束,下半场刚刚开始。

他的人生,也正如此。

1

从龙岩到清华

王兴出生在革命老区福建龙岩,这里位于武夷山脉南端,多崇山峻岭。王兴在18岁前没见过大块的平地,一直到上大学去北京,才知道太阳从地平线落下是什么样子。

被群山包围的龙岩,在互联网时代,却走出了不少厉害的企业家,如雪球方三文、十点读书林少等。王兴和他的朋友一鸣,则是其中的闪耀双星。

王兴的家庭曾是书香门第。爷爷是龙岩二中教导主任,龙岩歌舞团编剧,但在十年浩劫中,因受冲击而不幸自杀;奶奶是解放前厦门大学毕业生,师从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时任厦门大学经济系主任,后来任厦门大学校长,是《资本论》中文版译者)。

王兴的父亲王苗,因文革影响而回到农村种田。由于家庭出身问题,他失去上学、参军、招干的机会。

但王苗极有商业头脑,改革开放第二年,就开始搞副业,从建筑小工做起,做到包工头,在1981年就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邓小平南巡后,王苗抓住机遇,发展成为龙岩市的“水泥大王”,身家过亿。

所以王兴从小生活过得比较优越,没有为钱发过愁。奶奶和爸爸往家里买了很多书,王兴和大他两岁的姐姐,有条件从小就博览群书。1995年,电脑和上网对中国人而言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但那时王兴就能在家上网了。

王兴的姐姐是一位超级学霸,从龙岩一中考入清华电子工程系(我在另一篇文章说成了软件工程系,特此纠正),后来去美国留学,现在定居美国硅谷,是一名软件工程师。

王兴从小就是个“奇葩”孩子。为了研究蒸汽机车,他会逃课去爬火车。高中时,非常积极地参加党章学习小组活动,却又不入党,他和老师说,只是想了解党的发展历史。

1997年,王兴被保送清华,成了姐姐的同门师弟。

他的奇葩程度在大学里有增无减。

开学第一天,同学们自我介绍,别人都中规中矩,王兴一句话石破天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班会上,每个学生谈自己的理想,王兴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龙岩籍清华学子在一家火锅店迎新,学长提出,新生可以向老生问问题,老生必须回答。学长的原意,是想让王兴问出师姐们的感情状况。而王兴问的却是:你们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十几位师兄师姐面面相觑,最后还是王兴的姐姐出来打圆场: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你得边走边想。

上了大学后,王兴对功课毫无兴趣,每天就是玩游戏和研究Linux。结果,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很多年以后,王兴回清华演讲,对学弟学妹们语重心长地说:

“我相信你们绝大多数人跟我当年一样,在进入清华之后遭受很多冲击,或者是一连串的打击……会让你们觉得你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而且在各方面面临很多挑战,很多挫折,面临很多困惑的学生。”

当时和王兴一样困惑的,还有他的下铺兄弟,后来一起创业的王慧文。

根据王慧文日后爆料,他们哥俩的大学成绩,他排第三,王兴排第五,倒数的。

此外还有一个倒数第一的,叫付栋平(他年纪特小,1981年出生,16岁就上了大学),后来也加入了王兴团队。

全班倒数5名,他们占了仨。

学业之外,王兴还参加了一些学生活动,一个是科技创业者协会,一个是舞蹈团。

在科技创业者协会,王兴的主要工作是贴小广告(这事俞敏洪也干过)。

那年冬天,他拎着快要冻硬的浆糊,冒着凛冽的寒风,满校园张贴海报,还要到学生宿舍去“扫楼”。

王兴一个人,连刷带塞,发出去4000多份海报,给协会立下大功,以至于后来他回清华演讲时,校方特地送他一份贵重礼物——19年前他发出去的一张海报。

至于加入舞蹈团,据朋友向我透露,他就是为了认识美女而去的。

王兴跳的舞是“黄土黄”,在蒙伟民楼表演的时候,他还非常紧张。虽然是西北舞蹈,但由于他的脑袋奇大无比,其在舞台上跳舞的样子,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是这样的:

在大学时,王兴有模模糊糊的创业想法,但是具体要做什么,却不知道,每天都过得浑浑噩噩,一直到大四,他还没想清楚以后究竟要干什么。因为姐姐出国,一路对姐姐亦步亦趋的他,也就跟着出国了。

那一年,清华电子系出国情况普遍不好,加上王兴的大学成绩也不咋地,最后只去了特拉华大学(在美国排名60开外)。多年以后,他向师兄王小川(搜狗CEO)感叹,要是当时上的是个名校,他就会读完博士了。

2

辍学创业

没有读成名校,对王兴而言,也许不是坏事。

他到特拉华大学的第二年,正好赶上导师7年一次的休息年。导师不在,王兴也就无事可干,每天都泡在图书馆。

2003年3月,一家名叫Friendster的网站在美国上线,这是全球首家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交服务)网站。

Friendster很快走红,并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也出现了一些模仿者,其中一个,是清华科创协会首任会长慕岩创立的Uuzone。

11月,王兴在水木清华BBS上看到了Uuzone,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他马上给自己的五个同学、朋友发了邮件,邀请他们一起创业。邮件中他描述了美国SNS发展的情况,并说:“这是改变信息传播的巨大机会”。

五个收到邮件的人,只有两个愿意加入王兴。一个是下铺兄弟王慧文,另一个是王兴的高中同学赖斌强。

王兴就和导师说,博士不念了,要回去创业,于是拍屁股就走人了。后来,福布斯网站上的王兴资料,写的是特拉华大学硕士学位。

王慧文这时正在中科院声学所读研,见王兴退学,他也不读了。出身农村,家庭并不富裕的他,全部家底只有从每个月1400元的科研补助里余下的2000元。创业入股的几万块,全部是借来的。

赖斌强毕业于天津大学计算机系,此时正在北电网络(加拿大最大的通信企业)广州研发中心工作。那年头的外企码农,工资不低。但赖斌强还是义无反顾辞职北上,与王兴会合。

2004年3月,王兴租下清华往东3公里的海丰园小区一套三居室,在客厅摆上3张办公桌,卧室摆上3张行军床,就这样开始了创业生涯。

3

一路荆棘

2004年5月,办妥离职手续的赖斌强,拖着行李来到海丰园。扔下箱子,他问王兴和王慧文:产品在哪,给我看看?

听到的回答差点让他晕倒。那哥俩说:产品还没有,我们在学编程呢。

赖斌强来了后,团队的技术实力立马翻倍,他负责前端代码,王慧文负责后端代码。

王兴,则负责指手画脚。虽然美其名曰研究市场,设计产品,但真实原因是:王兴写代码的水平实在不咋地。

不过,新的分工让王兴有了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战略问题,这也是后来他们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只是当时王慧文和赖斌强还不知道,他俩将要在王兴的带领下走那么多弯路,打那么多败仗。

但那时候,他们才刚刚开始,充满着创业的激情。每天晚上干活到半夜,第二天起来,也不刷牙洗脸,又接着干,一直干到中午再出去吃早午餐。

经过4个月昏天暗地的开发,第一个产品终于出炉了,叫“多多友”,是一个社区网站。

王兴深信六度空间理论(即一个人最多只要经过5个中间人,就能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认为他们做的多多友,大有发展前途。

但现实是,一个月过去,两个月过去,多多友依然门庭冷落。

三个年轻人一边失望,一边尝试新的项目,但每一个都没成功,以致于他们每过一两个月就要换一个方向,尝试过的部分项目如下:

仿照美国Invite网站做的活动邀请网站“电邀”;

拼音输入法软件JustInput;

在手机电脑间传文件的Wap中继站;

仿照谷歌地图的地图项目;

帮在国外留学的游子打印照片寄给爸妈的“游子图”;

……

有的项目是没有市场,有的项目是他们技术不够,有的项目是时机还不成熟。总而言之,所有的都失败了。

一年黑暗的摸索期过去,他们还是什么都没有折腾出来。团队陷入了第一次危机。

王慧文的家里出了事情。他爷爷得了癌症,需要大笔的经费治疗,而王慧文创业,启动资金都是找人借的,干了一年多,公司还是零收入,大家都是每个月只领1000元基本工资。

王慧文只好到处借钱,好不容易帮爷爷交上了治疗费。幸好问题发现得早,爷爷的手术很成功。但是事情给王慧文很大的打击,迟迟没有进展的事业,让他开始有危机感。

赖斌强也是。本来有一份外企的高薪工作,来到北京,住在连暖气都没有的屋子里,那个冬天唯一留下的印象就是冷。夜深人静的时候,赖斌强躺在床上,默默思考着自己和公司的未来,干着急却没有办法。

据《九败一胜》作者李志刚描述:

他们陷入了迷茫,脑子里有隐隐约约的前进方向,但怎么试都没有什么反应,明明知道前面有一个金矿,这里挖挖,那里挖挖,都没挖出金子来。

直到12月,他们上线了校内网。

这回,总算找到金矿了。

此时,Facebook已经在美国发展得如火如荼,而他们的第一个项目多多友,虽然扔在那里一直没管,但现在居然还不断有人在登陆,很多用户会邀请自己的朋友注册,后台数据显示,平均每个用户一周会登陆一次。

他们在多多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版,全面模仿Facebook,连UI(用户界面)都是照抄的。

同时,他们吸取多多友因为没有推广而半死不活的教训,开始发力进行推广。

团队搬到了离学校几百米远的五道口华清嘉园,以便进校园推广。完全没有推广经验的他们,利用头脑风暴,想了很多办法。

例如:

赞助清华大学电子系学生节,让学生注册校内网抽奖获得门票;

到晚自习教室黑板写“大学四年你有几个朋友?”并配上校内网的网址;

春运期间租大巴送学生去火车站,必须注册校内网才能参团;

到校园里到处贴海报(为了贴海报,王兴和杨俊还被北航的楼管抓过);

招聘校园大使进行推广;

在BBS、QQ群发帖拉新;

赞助学生社团拍视频,植入软广告;

……

由于工作量的加大,又有几位新人加入团队。其中,一位叫郭万怀,毕业于北大,后来成了王兴的妻子;一位是前面提到过的王兴同班同学、成绩排名末尾的付栋平;还有一位是王兴专门拉过来的初中同学陈亮。

有了好产品,加上大力的推广,校内网迅速在学生群体中扩散,半年多时间,用户突破了100万。投资人也找上门来了。

第一次被投资人找的过程比较搞笑。

由于他们抄袭Facebook的UI,在网上被人鄙视了。红杉资本的人刚好看到了鄙视的帖子,却对被鄙视的校内网产生了兴趣,就找到了他们,希望谈一谈。

三个毫无经验的年轻人,拿着一页纸的商业计划书就去了。

这一页纸,还丢在了出租车上。他们只好在红衫的会议室临时手写一份。

可想而知,这次谈融资很不成功。因为他们毫无准备,自己心里也没有想清楚未来要怎么走。

在他们和红衫资本投资人谈的时候,一位穿红衣服的男子推门进来,看了他们一眼,又关门走了。

王兴还以为是走错房间的人。后来才知道,那个人是周鸿祎(360公司创始人),进来是想决定要不要投他们的。

据周鸿祎回忆,当时的王兴一脸冷漠,言语傲气,根本就不像来融资的,他断定这个团队不接地气,一定会失败。

而王兴后来也吐槽说:“周鸿祎可能非要我们都像对待明星一样的热情去捧他才会满意。”

由于对王兴们的不看好,周鸿祎建议红衫投了校内网的竞争对手占座网,投资金额为500万美元。

校内网这边,随着用户量的剧增,服务器和带宽撑不住,网站一天到晚崩溃。如果没有融资,就办不下去了。那段时间,王兴到处去找融资。

有一家美国投资机构表示了投资意向,结果做尽调的人来了以后,看到校内网的竞争对手千橡、占座网要么已经有巨额融资支撑,要么有国家政府支持,而校内网只有十来个人,蜗居在一个百来平米的民房里。投资人问:“你们是不是对这个竞争形势估计得不对?”

最大的竞争对手千橡,则主动找上门来,要求收购校内网。

千橡的老板,是陈一舟。

陈一舟是当年的互联网超级红人,他一手创办了ChinaRen,把96级清华计算机系三分之一的人,都招到了公司麾下,其中有后来的搜狗CEO王小川、网易有道CEO周枫、盛大在线CEO许朝军等。

陈一舟的千橡互动,那年已经融资4800万美元,全力支持旗下的SNS网站5Q网。

陈一舟给王兴开出了一千多万的收购价,并说,如果你们不同意,我就把这钱砸到市场上做推广。

彼时还心高气傲的王兴,被激怒了,愤愤不平地一口回绝了他。

但比王兴大10岁,早已见惯世面的陈一舟,有的是耐心。王兴他们四处兜兜转转没拉到投资的时候,陈一舟锲而不舍地一次又一次联系他们。

王兴的团队内部也出现了裂痕。

四处融资失败、承受巨大压力的王兴觉得,要不把校内网卖掉算了;赖斌强也觉得继续背负巨大债务创业,压力山大;而王慧文却认为苦了这么长时间,终于抓到这么一个好项目,做成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就这样放弃,太可惜了。

这样吵了两个星期,大家都认识到,再这样下去,团队就要散了,再加上陈一舟又提高了收购价,最终大家还是决定卖掉。

做出决定的那一晚,几兄弟去吃夜宵,喝得酩酊大醉,嚎啕大哭。

最终的卖身价,是 200 万美元,当时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约为 1:8。王兴他们虽然失去了自己一手拉扯大的校内网,但是手里拥有了 1600 万人民币。

那是 2006 年 10 月,当时北京的房价,是 7100 元/平米。

而得到了校内网的陈一舟,将校内和5Q合并,两年后,拿到了软银孙正义的4.3亿美元投资,并将校内网改名为人人网。又过3年,人人网上市,当日市值超过70亿美元,位列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第4名,仅次于BAT。

拿到卖身钱的王兴们,每人在北京买了一套房,然后各奔东西。

王慧文和赖斌强选择了周游列国,欧洲、东南亚满世界疯玩;陈亮则加入了雅虎,去了美国工作。王兴在千橡过完一年锁定期,放弃了第二年的额外补偿,重新创业。他打电话给王慧文和赖斌强,结果这两个家伙说:你先搞吧,我们还没玩儿够呢。

王兴没有等他们回来,而是和另一位清华师弟穆荣均一起开始了新的征程。

穆荣均也是一位牛人,比王兴低一届,二人在水木清华BBS创业版认识。毕业后,穆荣均进入百度。有段时间,校内网运行奇慢,老出问题,王兴请穆荣均帮忙看一下,穆荣均一眼就看出是一个参数设置不合理,很快就帮他们解决了问题,由此可见其水平。

2007年3月,穆荣均发现一个上线才半年的美国网站发展迅猛,他给王兴发了封邮件,让王兴关注这个事。王兴说,我正好也在看这个东西,要不要一起做?

他们看的这个东西,叫Twitter。

穆荣均没有马上决定,他和王兴聊了很多次。最后一次,在王兴租的房子里,两人聊得兴起,相与促膝乎房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穆荣均和王兴并肩站在窗边,此时万籁俱寂,晨曦微露,穆荣均感觉“自己像一只鸟一样,有展开翅膀飞出窗外的冲动。”他下定了决心。

新的团队建立,原来校内网团队的王兴、郭万怀、杨俊、付栋平,加上穆荣均和他从百度带来的一个人,建立了一个新的网站,叫做“饭否”。

这是2007年5月,饭否是中国第一个微博客网站,比新浪微博要早起步两年多。

当时国内网站还是论坛、贴吧、博客的天下,饭否的发展,和当初的多多友一样,不紧不慢。

见到饭否不知何时才能起来,而Facebook已经红遍天下,王兴还是觉得继续学Facebook更靠谱。尽管内部存在一些争议,他们还是决定放下饭否不管,推出了一个新的网站:海内网。

海内网一推出就获得了媒体的关注,用户量急速上升。

但好景不长,两个月后,开心网横空出世,其推出的偷菜和抢车位游戏风靡全国,把其他SNS网站全都打得落花流水。

又过了一个月,王兴他们已经确定,海内网没有前途了。

2008年4月,王兴和团队放弃了海内网,几年前那种做一个项目死一个的场景,似乎又要重现了。

但出乎意料的是,几个月没管的饭否,却已经悄悄地积累了几十万用户,并获得了一些名人的青睐。

由于微博客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很多重大突发事件,都是首先在饭否上被爆料和围观,媒体报道时,也经常采用“据饭否消息”的方式。

到2009年初,饭否用户已经突破了百万,王兴们的前途,一片光明。

6月底,王兴父母去美国看望王兴的姐姐,在送他们去机场的路上,王兴很兴奋地说起了饭否的发展态势,并说:“网络改变了世界。”

10天后,饭否被封。

其具体原因不可描述。但根源在于:饭否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王兴没有意识到,当它大到一定程度,就具备了媒体属性。对某些信息的处理不当,给饭否带来了灭顶之灾。

王兴以为处罚只是暂时的,没想到,这一封,就是505天。等到2011年11月饭否重新开放时,新浪微博已经一骑绝尘,成为微博客这一市场的绝对领导者。

王兴,又一次被命运无情捉弄。

饭否网被封的时间里,王兴团队只有两个人离去。一个回了老家,一个自己创业。

剩下的人,则继续维护着饭否,等待一个遥遥无期的刑满日期。

2009年12月底,已经被封5个月的饭否网,召开了惨淡的年会。会上,王兴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明天公司不在了,大家会怎么样。”

这个话题一开启,大家纷纷开始诉苦:为什么我们还要待在这个公司?这么辛苦做事,到底是为了什么?

说着说着,有人开始痛哭起来,王兴也当场洒泪。

4

拨云见日

痛定思痛的王兴,开始了新的转型。

有一天,王兴把小伙伴召集到客厅,兴奋地在小白板上画上一张表。

这张表只有四纵列、三横行,非常简单,却集中了王兴那段时间思考的核心成果。

日后,它被称为“王兴的四纵三横理论”。

它的出现,向世界昭告:愣头青王兴,已经成为过去;企业家王兴,正向我们走来。

这张表长下面这个样子:

面对众人迷惑不解的目光,王兴指着社交和商务交叉的那个格子(图中标红之处)说,现在美国风行的团购网站Groupon就在这里,我们下一个要做的就是这个。

美团网,就这样诞生。

2010年3月4日,美团网正式上线,一个全新的消费时代,在中国拉开序幕。

如果说马云开创的,是把制造业产品搬到互联网;那么王兴开创的(或者说拷贝的),则是把服务业产品搬到网上。

这种模式,门槛极低。两三个人,一个网站,就可以启动。而且和做社交网站不一样的是,它可以马上收到钱。

看到这一发展趋势的,自然不止王兴一个。

美团上线后的11天,窝窝团上线;14天,拉手网上线;3个月后,老牌网站大众点评也搞起了团购业务,24券、糯米网上线……

到2011年5月,中国市场上大大小小的团购网站,达到了惊人的5000多家。全国每一个城市,每一条大街小巷,都烽烟四起,几千个对手奋力厮杀,乱成一团,史称“千团大战”。

已经脱胎换骨的王兴,对形势看得非常清楚。现在,他有了充分的耐心,对市场也有了深刻的洞察。

王兴坚持每天只上线一个新产品,把所有流量都引入到同一家去,让商家体会到和美团合作的好处。

他在业内第一个提出团购费用过期自动退款,这引起了竞争对手的群起而攻。

当时,由于团购还是新鲜事物,媒体和用户,还不明白到期退款的意义所在,王兴专门花了四天时间,向外界讲述为什么要这样做,对消费者有什么好处。

这一举措,让美团在消费者心中口碑急剧上升。

当所有其他对手都大量烧钱打品牌广告时,王兴岿然不动。面对内部的疑虑,他解释说:品牌广告不能转化为有效流量,只是起到教育消费者、培育市场的作用,我们没必要去跟风烧钱,只要把产品做好,消费者自然会过来。

在剧烈竞争中,王兴提出了一个三高三低的理论,即高品质、低价格;高效率、低成本;高科技、低毛利。

在王兴的理论指导下,美团具有了超强的竞争力。

曾经在校内网时期拒绝王兴的红杉资本,在混乱的市场中,看中了王兴。投资人沈南鹏把王兴请到红衫资本。

基于上次融资失败的教训,王兴此次做了充分的准备,然而,沈南鹏基本上没有给王兴说话的机会,自己解读了一通对团购商业模式的理解,然后就和王兴说:我准备投给你1200万美元。

红衫成为了美团A轮的唯一投资人,这是沈南鹏整个投资生涯最得意的投资之一。

2011年,美团虽然在市场上仍然处于第二梯队,但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得非常稳。阿里巴巴在几千家团购网站中考察了一圈,也是挑中了美团,领投了5000万美元。

这5000万美元,让那时的美团具有了充足的弹药,但却给未来的美团埋下了定时炸弹。

当时,团购网站烧钱打仗如火如荼,市场对各网站的资金状况如何、能维持多久,存在诸多疑问。王兴做出了一个惊世之举。

在宣布第二轮融资的美团发布会上,王兴当场向公众展示了美团的账户余额(6192.2122万美元),并向同行开启了群嘲:

“我们从不说预计融资多少,到账多少就是多少。这行业很乱,但我们不浮夸,希望大家也不要浮夸。”

这一前所未有的举动,既打击了竞争对手,又向公众展示了美团的雄厚资金实力,让人刮目相看。

王兴当时晒出的资金账户

但让美团最终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是王兴在周围聚集了一批牛人。

2010年初,王兴启动美团项目之时,杨锦方加入了团队。

杨锦方是王兴的师兄,清华科创协会的第二任会长。王兴当年在清华刷4000份海报,就是在他的领导下。

杨锦方毕业后,自己创业3年,然后在知名外企工作了6年,觉得事业发展总是没能达到自己的理想。后来,他决定加入一个未来将有远大前途的创业团队。

杨锦方想了一圈,认为自己认识的正在创业的人里面,王兴是最牛的,就主动联络了王兴。

王兴正好缺少一员销售的大将,喜出望外,两人一拍即合。杨锦方来了后,任美团销售副总裁,为美团早期的业务拓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另一位做出巨大贡献的,是1987年出生的沈鹏。

大四还没毕业时,就读于中央财经大学的沈鹏就加入了王兴团队,是美团10号员工。当时,美团网都还没有上线。

年轻的沈鹏天不怕地不怕,赤手空拳,怀揣从Groupon网站翻译过来的美团说明书,一家一家去拉拢商家,很快就展示出惊人的销售天赋。

2010年6月,糯米网创始人沈博阳,用35万年薪+北京户口来拉拢沈鹏,王兴得知消息后,连夜冒雨去沈鹏家劝说,留住了他。

沈鹏曾经一人带着5万元人民币独闯天津,拿下了天津市场。后来被调回北京,又把北京从排名全国第八,带到全国第二。

仅仅1年以后,23岁的沈鹏就成为美团的大区经理,手下管理400多号人。

7年以后,身为美团BD(业务发展)总监的沈鹏离职创立了一家新公司,并很快成为行业数一数二的玩家。这家新公司,叫“水滴互保”(水滴筹的母公司)。这是后话。

2010年10月,已经拿到1200万美元A轮融资的王兴给王慧文、赖斌强、陈亮打电话,说:我等着你们回来。

已经自己另行创业,做起了淘房网的仨人,二话不说就回到了美团。自校内网被卖掉以来,分道扬镳足足4年的4兄弟,终于重新在美团聚首。

而阿里中供铁军大将干嘉伟的加盟,更是让王兴如虎添翼,一举奠定胜局。

干嘉伟最初在中石油工作,2000年加入创立不久的阿里巴巴,工号67,绰号“阿干”,曾拿过阿里的销售冠军,后任阿里负责线下销售的副总裁。

在阿里决定领投B轮时,干嘉伟是尽调人之一,负责考察美团的运营团队。王兴则趁机向他请教,美团的人老是被别人挖走,该怎么办。

干嘉伟的回答让王兴很满意。3个月后,王兴突然问干嘉伟:阿干,你有没有可能来美团?

据干嘉伟后来讲述,他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作为阿里工号67、司龄12年的老员工,王兴这一问,给他的感觉,就像好好的一个妇道人家,你问她愿不愿意出轨一样。

王兴锲而不舍,先后六下杭州找干嘉伟聊,极尽诚意。

干嘉伟渐渐有点动心了。当时,美团在杭州召开区域会议,干嘉伟主动要求观摩。在会议现场,他被美团团队的氛围感染了,心里有一股想加入其中的冲动。

他又想,美团这事能不能做成?如果5-10年以后,中国互联网领域拎出来10个人,王兴会不会在里面?他觉得很有机会。

而且,当时的美团,虽然高歌猛进,但是地推的经验很不足,常常有团队被人连窝挖走。有一次,美团上海团队被竞争对手挖角,得知消息的王兴,连行李都来不及收拾,拔腿就往机场跑。好不容易安抚完了上海,南京团队又出事,他又马不停蹄地去往南京。

在干嘉伟看来,他的经验,正好是美团最需要的。

干嘉伟决定给自己一个机会,也给美团一个机会。他答应了王兴,就任美团的COO。

后来,干嘉伟下决心的过程,被总结为“阿干粗暴三问”:这事大不大?这哥们牛不牛?他们缺不缺我?

干嘉伟来了以后,美团的地推水平立马上了一个大大的台阶,后来被业界称为“美团地推铁军”。

到2012年8月,团购网站的首创者,美国Groupon股价大跳水,投资界对团购网站兴趣大减,纷纷减少投资。国内很多烧钱做市场的团购网站,陷入了流动性陷阱,一个接一个倒闭,数量由高峰时的5000多家锐减到1000多家。

而稳打稳扎的美团,手中握着充足的现金流。

同时,美团转型移动互联网成功。那些缺乏远见或者执行力的网站,则没有赶上这班车,逐渐丧失了市场。

团购战场,尸横遍野。活下来的美团,成为千团大战的最大赢家。

多年以后回忆起这场大战,王兴说,竞争对手不是被美团打败的,是他们自己把自己绊倒了。

5

相爱相杀

2015年,在红杉资本沈南鹏的撮合下,美团和团购领域的最后一个重要对手大众点评(红杉也是它的A轮投资人)合并,改名为美团点评。

大众点评网,早在2003年就成立,是全球最早的消费评价网站,比它在美国的同行Yelp还要早一年。

2010年6月,大众点评涉入团购业务。由于早期的用户积累和多年运营经验,它比其他团购网站走得更稳,并先后两次获得共计1.6亿美元的投资。在千团大战中,大众点评是最终活下来的极少数网站之一。

2014年,大众点评又获得了腾讯的4亿美元投资。在中国互联网“站队”游戏中,它站到了腾讯这一边。

当时,美团背后是阿里,点评后面是腾讯,惨烈的代理人战争,又一次爆发。这一次,不仅仅是金钱的斗争,两家公司的地推人员,甚至多次在线下斗殴,双方打得头破血流。

美团和大众点评冲突事件当时微博截图

两边共同的投资人沈南鹏极力撮合他们握手言欢,但是,美团的投资人阿里,却坚决反对。王兴不解地问阿里的董事长马云和CEO张勇:滴滴(由腾讯投资)和快的(由阿里投资)不是愉快地合并了吗?为什么我和点评就不行?

阿里的回答是:“你完全搞错了,我们认为滴滴合并快的对阿里来说是一个失败的例子,我们不会让这种错误再次发生。”

王兴和阿里,由此交恶。

阿里最终没能阻止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新的公司组建后,阿里卖掉了所持有的大部分美团股票,但还保留着1.4838%的份额。

王兴对此极其不满,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他说:

“如果你不看好这家公司,那干脆卖光好了。我们已经帮他们找好了买家,但他却不肯卖光,他一定要留一点,或许是为了将来能继续给我们制造点麻烦。”

不管后事如何,2015年国庆长假刚过,美团和大众点评在磕磕碰碰中宣布合并。

王兴发布了热情的公开信:

“昨天我们浴血奋战,今天我们握手言欢,明天我们共创未来……

……从相杀到相爱转变只需一个长假,从爱情到婚姻事业需要长期经营……

……让我们一起,既往不恋,纵情向前。”

而大众点评的创始人张涛,在合并后的一次名为“致敬老男孩,青春不散场”的活动上,和一众点评高管,抱头痛哭,泪洒当场。

6

无边界竞争

早在和大众点评合并的三年前,王兴就开始了跨界竞争。

2012年6月,美团接入了酒店团购业务,由陈亮领衔,成立名为“西瓜组”的项目团队,侵入酒旅行业。

对互联网而言,酒旅已经是一个很古老的行业。在1999年,携程和艺龙就已经成立了,并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上市。在美团进入的时候,市场上还有2004年成立的同程、2005年成立的“去哪儿”等,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美团作为一个毫无根基的后起之后,挑战难度可想而知。

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美团采用“农村包围城市”战术,瞄准了中小城市、县城和农村的“长尾市场”,利用地推铁军,疯狂蚕食市场。

尽管后来遇到“去哪儿”的疯狂反击,美团依然强势推进。2015年10月,“去哪儿”被携程合并。

2016年,美团又开始发力高档酒店,和携程直接对战。

2018年,美团的酒店间夜数(即每夜住宿房间数)超过了携程、去哪儿、同程艺龙的总和。

2013年11月,美团又上线了外卖,进入了又一个新的战场。

那时,先行者“饿了么”早已在这个领域深耕4年。

美团拿出10亿预算,由王慧文亲自领衔,调集精兵强劲,发起了“抢滩”行动。

美团地推铁军的超强战斗力,在这里充分显露出来。2014年,美团平均每一天半就开拓一个新城市。

这一年,百度也加入了外卖市场的混战。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的三国演义,持续了3年,直到饿了么将百度外卖合并。

到2018年,美团外卖一举超过饿了么,成为行业第一。而饿了么,则在2018年8月被阿里收购。

根据互联网第三方调查机构DCCI的数据,2019年3月,美团外卖市场占有率达到64.6%,占据绝对优势。

美团在整整落后4年才出发的情况下,跑到了冠军位置。

另一个更具戏剧性的战场,是在出行市场。

2011年,一个比王兴小4岁的小伙子找他谈生意,小伙是阿里北京地区的B2C业务负责人,两人接触起来,互相欣赏,就成为好朋友。

第二年,这个小伙从阿里跳出来,说要创业,做了一个产品给王兴看,王兴瞥了一眼,说:“垃圾!”

小伙很受伤,说:“你能不能对创业者多点鼓励!”

王兴就提了一些意见,小伙也痛快地改了。

后来,小伙的公司越做越大,最后成了全国第一。

小伙就是程维,他的产品是滴滴。程维和王兴,关系一直很好,每个月都会见一两次面聊天。

本来,王兴和程维之间,只有纯粹的友谊,没有生意上的冲突。但是,随着王兴的业务不断扩张,最终触摸到了程维的禁脔。早在2016年,王兴就开始考虑进入打车领域,而这正是滴滴的核心业务。

2016年11月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王兴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们共同的好友一鸣,却没有告诉程维。

2017年2月的一天,王兴和程维一起吃饭。另一边,美团内部已经准备好了冷枪,瞄准的正是滴滴。而整场饭局,王兴对此只字未提。

当晚,程维看到了美团在南京上线打车业务的消息。我们无从得知他的心情。但我想,他应该非常能理解习特会时,我方领导白天和特朗普在私人庄园谈笑风生,晚上看到特朗普对华制裁新闻的感受。

程维立刻关停了滴滴和美团的合作接口,并在一个月后推出了滴滴外卖与美团对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程维说:“尔要战,便战。”

除了打车以外,在共享单车领域,美团和滴滴也正面相撞。

2016年,滴滴入股小黄车;2018年1月,又收购了小蓝单车。

而美团,则于2018年4月收购了摩拜单车,成为共享单车领域最强对手。

现在,小黄车和小蓝单车几乎已经销声匿迹,滴滴则推出了自有品牌青柠单车。在共享单车市场,与美团对攻,将是滴滴无法逃避的宿命。

2019年5月,美团又在17个城市上线“聚合打车”。所谓聚合打车,是美团自己不做网约车,但是在美团APP上开放首汽、曹操、神州、AA等网约车的接口,让用户可以直接在美团APP里面叫这些公司的车,等于是“平台的平台。”

这个聚合,其中不包括滴滴。毫无疑问,美团将切掉滴滴一块大蛋糕。

程维曾经问过王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王兴回答,我就想试试。

不断在各个领域试试的王兴,一不小心就把“饿了吗”、“去哪儿”打得落花流水,让携程如临大敌,又给多年的好友,带来噩梦。

王兴已经在试和即将试试的领域,还不仅这些。旅游门票、跑腿代购、超市生鲜,甚至无人汽车……美团无孔不入。

在to B端,他还给商户提供技术服务,给餐馆做供应链配送。在一次内部讲话中,王兴提出,美团要帮助中国服务业做“供给侧改革”,驱动中国餐饮市场提升25%的效率。

王兴曾说,很多人对“竞争”二字理解错了。

他认为,“竞”和“争”是不同的概念,同向为竞,相向为争。

也许,在他看来,美团加入的各种大战,只不过是和对手同向而竞,他没有想过要灭了谁。如果对方死了,都是自己绊倒摔死的。

可是对手不会这么想。在对手看来,美团是和自己相向而争,是刀刀见红,你死我活的战争。

王兴认为我对世界没有恶意,满世界却觉得王兴与我为敌。

7

王兴短长

王兴的创业之路,曾遍布荆棘,亦曾洒满鲜花。

这和他的优缺点分不开。

他的情商很低,经常得罪人,而且没有好的搭档帮他弥补这一点。

他做校内网,在产品很好的情况下,却搞不定投资人,最后被迫卖掉。

不声不响做美团打车,又得罪了多年好友。

因为接受腾讯投资,他和马云闹翻。而相比之下,程维却能让阿里和腾讯在滴滴的董事会和睦相处。

在公开场合,王兴至少有三次非常狠地负面评价马云,一次说阿里没底线,一次说马云不诚信,还有一次暗示淘宝靠卖假冒伪劣产品起家。

他还说过李彦宏都是想着怎么利用用户,而不是为用户创造价值。最近又说BAT应该改成HAT,对百度的鄙视毫不掩饰。

他专程赴杭州请干嘉伟吃饭,可是吃完饭都是干嘉伟买单。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老板的风格决定公司的风格,王兴的情商低连带着公司的公关也常出问题。

饭否被关就不用说了,美团也经常处于负面风暴之中。

2012年6月,美团曾经在父亲节做过“伟哥”促销,广告词为:“伟哥驾到,干爹需要,亲爹更需要”。

2012年9月,美团曾做过非常低俗的校园招聘广告文案,上面写着:“找工作=找女人,干你最想干的”,虽然最终没有实施,但是设计稿却被放到网上,形成恶劣影响。

2016年,美团外卖做出一系列物化女性的广告,宣传图案中,女性被放在餐盒里。

同样是2016年,美团某地方团队还曾经做过带有宗教歧视意味的分箱广告,结果导致其APP大范围被卸载以及打1分差评。美团的公关团队,整整3天才做出反应,而遇到同样问题的饿了么,24分钟就做出了反应。

2017年,美团网一位叫“田源”的人声称招聘不要黄泛区的、不要东北的、不要开大众车的。

现在,在华为手机应用市场上,美团APP的评分低至2.8分,而美团外卖的评分更是低至2.1分(满分为5分)。

不过,尽管有这些问题,美团依然发展壮大起来,成为行业老大,以及众多垂直领域玩家的噩梦。

王兴特别厉害的地方有三处:

一是持续学习和深入思考。

被称为“风投女王”的今日资本投资人徐新,称王兴为“深度学习机器”。当记者问徐新,她所投资的创始人中,给谁打分最高,徐新说:最高分一直给王兴。

徐新评价道:王兴做的很多业务,都不是第一个,但他总能后来居上,把前人PK掉。

王兴对世界永远保持好奇心。他的饭否和微博上,充满着对世界和社会探索的足迹。甚至,在开车的路上突然想起“三观”是指什么,英语有没有对应的说法这种问题,都会立刻拿出手机查询。

他密切关注一切新鲜事物,并寻找其中的机会。一直以来,学习美国先行网站的人很多,但王兴是其中学得最好的,并且在学习上不断创新。例如,美团最初是学习Groupon,但现在的美团不管是业务范围还是公司市值,都早已经远远青出于蓝。

王兴很推崇一本书:格拉德维尔的《异类》,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一万小时定理”:任何人,只要持续刻意学习一万个小时,就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正是因为这种持续的学习和思考能力,让王兴成了对团购和O2O理解最深的专家,在历次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他对只会低头干活,不会思考战略问题的人,毫不掩饰地鄙视。他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在刚开始创业时,王兴曾经很青涩,走了很多弯路,但是现在的王兴,被公认为洞察力很强,理论水平很高的企业家。

二是拥抱不确定性。

王兴特别不惧怕不确定性。他常常引用的一句话是“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意为,只有死者才知道战争的结局。

他极力推崇的另一本书,是《有限和无限游戏》。有限游戏有一个明确的结局,而无限游戏,则没有谁输谁赢,可以一直玩下去——这就是他眼中的竞争。

所以,从创业以来,王兴无所畏惧,什么路都敢闯。从这点来说,他是一个天生的企业家。

三是强大的执行力。

王兴在做一个决策之前,会思考很久。但是一旦考虑清楚,就会坚定不移地推行。

读博士期间,想好了要创业,就立马退学。

在千橡网的时候,按照和陈一舟的约定,如果他多待一年,能额外拿到一大笔钱,但王兴说,钱对我不重要,时间更重要。果断辞职。

创业过程中遇到各种挫折,王兴从来不纠缠,都是马上想着如何解决。他特别喜欢、在很多场合也无数次用到的一句话,是“既往不恋,纵情向前。”

这一执行力,让美团上下具有了超强的战斗力,能够从强敌如林的修罗战场上厮杀出来。

在海南的一次会议上,一群企业家乘船出海。途中,大家觉得风清水澈,正好游泳。

正当很多人纷纷遗憾“可惜没带泳裤”的时候,只听“扑通”一声,王兴早已跃入海中。

8

未来已来

曾经的王兴,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他只知道创业,却不知道为何而创。

他做各种各样的项目,并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原则,只是看到什么流行就做什么。

这和马云自始至终都认定“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乔布斯的“开发先进的工具,提升人类并为世界作出贡献”,马斯克的“让100万人生活在火星”等,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对那时的王兴,我的评价是:有战略眼光,却没有战略愿景。

从长期来看,战略愿景,比战略眼光更重要。它最终决定一个人真正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并且保证企业家、企业和员工在向目标前进的路途中,始终保持激情和动力,百折不挠。

在王兴创业的大部分时间里,我没有看到王兴的战略愿景是什么。

但是,自从王兴整整思考一年多,给美团定下新的使命后,我认为王兴真正成熟了。他提出的新使命是:

We help people eat better,

live better。

我们帮助人们吃得更好,

生活更好。

这是一个很伟大的理想,足以让一个人、一个公司毕生为之奋斗。而且吃和生活,是无比巨大的市场,美团的未来,有无限想象空间。

但是,对王兴和美团而言,还有三个巨大的问题横亘在通往未来的路上:

第一,无边界的扩张,已经为美团树敌无数,今后的路,将走得更加艰难。

现在,阿里、百度、滴滴、携程都已经是美团的直接对手,而美团的无界扩张,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不知道未来还有哪些大大小小的玩家,会走到美团的对面。

美团一家,真的能单挑所有对手吗?

王兴说:太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

所谓边界,是指相互的竞争;核心,是指满足用户的需求。

王兴认为,只要时刻关注满足用户的需求,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自返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但是,客户的需求多种多样,有时甚至自相矛盾,究竟满足哪些,放弃哪些,是需要王兴慎重考虑的事情。

第二,美团起家于模仿,但是未来的竞争,将决胜于创新,而美团的创新能力,还有待观察。

携程的梁建章曾经专门撰文回应王兴的采访言论,暗示美团之所以做多元化,是因为全球化能力不强,或者公司优势不是来自于创新,并说:

“多元化公司因为不是引领创新,所以对社会的贡献要比专业公司要小。同样也因为不是自主创新,多元化公司的资本回报比较低。”

对美团来说,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它已经走到行业的最前面。原来可供抄袭、借鉴的公司和事物已经没有了,王兴必须得自己去发现新的机会。

如果都是跟在别人后面,去别人已经做得很成熟的市场抢存量,美团的社会价值何在?美团未来的发展前景何在?

接下来,王兴需要做出一些真正原创的,引领市场而不是跟随市场的东西来,才能保障美团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三,新生事物的降维打击。

王兴2014年和王小川有一个对话,他们共同预测手机将在很短时间内被新生事物颠覆。

王兴认为,撑死五六年,也就是2020年前后,会有比手机更新的重要设备出来,取代手机。就好比手机取代电脑一样。

他预测,在2020年以前,这个新的设备,就会在一些潮人那里渐渐流行,到2020年,就会在大众中普及。而所有的商业,都将因为这个新的设备和新的使用场景而重构,就像互联网重构了传统商业,而移动互联网又重构了传统互联网商业一样。

他们没有说到这个新的设备是什么。

现在已经是2019,到了王兴预测的潮人开始逐渐流行使用某一设备的时候了。

这个设备,也许是谷歌眼镜这样的可穿戴设备,也许是VR(虚拟现实),也许是Waymo这样的无人驾驶汽车,也许是Alphago或Dynamics机器狗这样的人工智能,甚至,也许是尚未引起我们注意的一个全新事物。

如果王兴的预测是准确的,那么,美团(以及一切商业形式)都有可能被颠覆。美团如果不能及时转型,可能会像曾经的柯达、诺基亚这样没落。

9

中场的结束

王兴已经40岁。圣人说,这是一个不惑的年纪。

但我相信,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王兴,肯定还有很多迷惑。王兴的未来成就,也不会止步于此。

习惯持续学习和深入思考的人,年龄不是他的负担,而是财富。

从15年前到现在,王兴已经进化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再给15年,他也许还能创造新的奇迹。

校内网被卖掉时,王兴曾用丘吉尔的话来表明他的态度:

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这不是结束。

这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

但它,

也许是开始的结束。

现在,美团已经上市,王兴已经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巨大成功。40岁的他,也许可以用另一句话来形容:

This is the end of the middle,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second half。

这是中场的结束,

也是下半场的开始。

王兴的下半场,已经拉开序幕。


 

20年to C,20年to B

“下半场”这个词是去年上半年提出来的,而且这个词提出来之后,在整个行业,包括国家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

下半场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下半场这个说法?

这个下半场是几个层面:

一个是我们美团点评这家公司要进入下半场;

一个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个行业我们认为要进入下半场;

一个是中国的产业、中国的经济要进入下半场;

全球的经济和政治,我们认为也要进入下半场。

宏观经济的一点波动

对企业可能就会有致命伤害

我先从全球讲起,我们这家公司虽然是一个只有35000人的公司,只有1000来亿人民币的市值的公司。

但我们极度关注宏观,宏观是极其重要的。我举一个例子,你们就知道宏观有多重要了。

大家知道人在这个地球上已经生存了很多年了,但是在人的生存环境里面有很多东西是非常根本性的东西。

只不过在地球上这么多年没怎么变,所以大家不觉得。比如空气,比如水,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温度。

温度有多根本呢?或者是它多关键呢?我告诉你们,人生存对温度有多敏感呢?

就是人的大脑,温度上限是42度。如果人的大脑的温度超过42度,人的大脑里面的用来思考记忆的那一部分蛋白质就发生化学反应了。

一旦发生化学反应,就永远不可逆,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生命力的固态物体,就变成痴呆。

现在很少人看到这种情况。稍微大一点的人,可能有人说这个人发烧烧痴呆了。发烧烧痴呆了就是大脑超过42度以后,那部分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这是人大脑的温度上限。

人心脏的对温度也比较敏感,人心脏的温度下限据我了解应该是35度,心脏如果低于35度,就停了,就不泵血了。

所以,人生存的那个温度带其实非常窄,那这个窄的温度带在整个宇宙里面大概是一个什么水平呢?

就是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如果变近1%或者变远1%,都会超出那个温度带,这样整个人类社会就没了。

宏观一小点点的波动,其实对于微观,对于我们每个生存的实体,我们的人类,我们的企业都是致命的打击,致命的伤害。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整个宏观在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发生极其大的变化。

美国这个国家,长期以来从二战以后基本上就是全球的价值观标杆,道德楷模,倡导平等、自由、包容这些理念,倡导民主、科学。

但是之后,美国在这些他们被认为做的非常好的普世价值观践行上产生了巨大的撕裂。

在今年他们完全背离了过去的他们所强调的价值观,其实不仅是美国,再回过头来看欧洲。

除德国外,基本上新兴的政治势力,意大利有个五星党,过去是很小的党派,在这一两年时间里成为他们政治影响力最大的党派。

西班牙也有一个很奇葩的事情,西班牙因为政选,选完了之后,都没有达到一个足够多的选票。主要参选人都没有拿到足够多的选票。因为这个原因就无法组合,组不成政府,就没有政府了。

所以,西班牙在今年一段时间里面,整个是一个没有政府的国家。

很奇妙的是,在西班牙没有政府的这段时间里面,西班牙经济增长领先欧盟所有经济体。西班牙的群众都说这是过去这些年西班牙最幸福的时代。

西班牙群众认为我们根本就不需要政府了,要政府干什么,原来都起负作用。

打个比方,突然有一天,公司这帮头头脑脑全砍掉了,这样公司仍然还能继续运营,而且还做得更好。

难以想象是吧?这就是全球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O2O是从中国传到美国去的

再回到中国来,今年应该是年中吧,人民日报上以一个著名的权威人士的口气发了一个社论。社论说:

我们中国经济要进行L型走势,大写L,L型走势就是下一个台阶之后是横着的。

过去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从改革开放以来,这是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叫L型走势的提法,过去我们一直都是一个高歌猛进的经济体。

那为什么出现一个L型走势这个事情呢?我把时间再稍微往回拉一点,回到2012年,2012年中国经济是一个标志性的一年。

2013年的时候,我当时把我负责的事情交给我们其他同事,去探索新的业务。

因为我认为我们是做O2O的,所以我们就看一看美国O2O市场发展的情况,以及美国人对O2O的未来怎么看待。

2013年,O2O和互联网思维这两个词在中国火得一塌糊涂。非常巧的是,我在那个时间点去美国搜索O2O和互联网思维的相关资料,发现一个让我非常震惊的事情,这两个词都是中国人造出来的。

也就是说当时在美国的Wikipedia(维基百科)上,基本上很多人关注的关健词,在Wikipedia上都可以搜到,但在2013年Wikipedia找不到O2O和互联网思维这两个概念。

这说明这两个词在英文世界上没有被广泛使用,或者说这个词是中国人造出来的。中国人创新能力还挺强,中国人创新的事,中国人不知道自己在创新。

美国人是怎么真正知道O2O这个词的呢?

是李彦宏说他要花200亿进入O2O这个市场。然后美国资本市场就问,什么是O2O,怎么出现一个O2O的东西,李彦宏要花200亿?

美国人完全蒙了:

突然出来一个叫O2O的东西,然后一个市值五六百亿美金的公司说要花一半的资金干这个事情,这到底是一个什么事情?

当时李彦宏花了大量的时间跟他们解释什么是O2O。等于说,真正把我们在国内搞了很长时间的O2O出口到美国的,主要就是Robin(李彦宏)。

之前,比如说美团也好,点评也好,我们去融资,找美国投资人融资,说我们是中国最大的O2O企业。

他们说什么是O2O(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没人知道,而且也没时间听我们讲。因为我们江湖地位不够,被认为是我们搞了一个名词去骗他们。

直到Robin说O2O的时候大家才重视起来,说连他都想做,好像这是个事。

所以O2O这个词是中国传播到美国去的,是中国人在教育美国人。是我们在世界科技领域的创新里面,第一次领先全世界。

互联网和90后崛起,传统行业的营销渠道和策略走到头了

那为什么O2O这个词在2013年会那么火呢?

我当时发现这个现象以后,非常惊讶。就回来观察中国的情况,我发现了一个让我非常震惊的事情:

O2O这个词不仅是在互联网圈内,投资界、媒体火,而且在传统行业也非常火。甚至于在传统行业比互联网科技和媒体圈还火,这在中国互联网上是第一次。

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所有的新概念,新名词的传播规律都是什么?

都是投资圈、媒体圈和互联网圈、创业圈先火,火完了之后,然后才是传统行业有选择的跟进。也就是这个传播过去一直是这样一个路径。

但是在O2O这个词火的时候,路径反过来了,传统行业这帮人比我们还热衷。很有意思的是在O2O之前,我去参加所有的互联网会议,很少见到传统行业的人来参加。即便来参加,他们也说是来学习的。

O2O这个词火了之后,发现很多传统行业的人来参加,而且他们也在大谈O2O,说O2O怎么着。更有意思的是,关于O2O的解释,相互之间说得还不太一样。

这就是2012年、2013年发生在中国一个非常奇葩的事情。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O2O这个词在中国这么火,在中国传统行业这么火呢?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2012年发生的事情,2012年中国的自有服装品牌都出现了大规模的整个全行业的库存积压。

服装行业的库存积压是非常恐怖的,基本上就是倒闭前的信号。

服装行业是春天做夏天的衣服,夏天做秋天的衣服。所以,库存积压意味着你的钱也回不来。

糟糕的是,大家都是买流行时装的,明年夏天去年的款式就没人买了。所以服装这个行业里面一旦出现库存积压,贬值速度是非常快的。

它跟矿泉水、快消品不一样,积压一年不要紧,主要是仓库的成本,明年还能卖,而服装明年就不能卖了。

那服装行业为什么在2012年出现库存积压呢?

中国的服】装品牌基本上都是在90年代成立的。过去这些年,他们活得太滋润了,活得方法也太简单了。简单到服装企业基本上就做几件事这个公司就能成:

第一,在央视打广告。

这个广告不需要非常巧妙的广告设计,不需要特别高端的广告市场人员。

非常简单,比如说你是记不住某些服装公司的广告差别的,因为它们打的是完全没有品位的、无差别广告。这是他们过去的市场营销策略。

第二,扩张发展是开店。

从一线城市开到二线城市,二线城市开到三线城市,三线城市开到四线城市,现在都开到我家镇上去了,总不能开到村上去吧。所以,市场渗透到头了。

但是变化出现了。

第一,当新一代的90后成为消费主体时,他们的经济水平,他们的文化,以及个人追求和我们这一代人完全不一样,走的是完全相反的方向。

比如在我初中时,周围同学如果买一件衣服的话,不敢自己买,而是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同学买同样的衣服,以确保我是主流的。

所以就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某个款式的衣服,一个学校里面1/3的人都在穿。

这就是每个人不自信,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的不自信。

因为不自信,就有羊群效应,大家追求统一化。

大家看90后,现在是什么情况呢?

他的信息输入、经济情况,包括学校的教育。他们都有个性化,自主独立。他生怕跟别人一样,他觉得我要跟别人一样就太丢人了。他们开始追求个性化,追求自己的标签。

整个消费的追求走向走到了过去完全相反的方向去。

如果这个时候你的服装,还打一个完全没有差别化的广告,就说我是一个大品牌的话,可能就没有人买单了。因为大家都生怕自己穿一件衣服的时候在街上撞衫了。

这个时候,你那个打广告的方法已经跟你的消费者完全相反了。

传播消费者消费的注意力的平台发生了变化。消费者的注意力从电视里走出,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少,玩游戏,在网上看小说,在网上看视频。

这时,你在央视打广告就不管用了,也就是说过去的营销平台不管用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他们又没有及时学会新媒体营销怎么做。几个要素放在一起,就导致2012年他们的路走到头了。

不止是服装,2012年中国的传统行业全都是这样子。

传统行业增长几乎停滞

互联网+经济被认为是新的出路

2012年之后,互联网公司终于可以在A股上市了。在过去互联网圈里,整个主流互联网根本看不起这些公司,在A股上市之后鸡犬升天。

比如暴风影音等估值高的一塌糊涂。

再比如乐视,乐视上市时,整个互联网圈说绝对是一个骗局。因为在它上市之前,整个互联网圈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况且,乐视上市的市值竟然比优酷、土豆、爱奇艺还高。

所以,整个主流互联网就说,A股股民太好骗了。但真的是A股股民好骗吗?并不是。

大概在2013年时,当时还有一波科技股在美国上市,也有人觉得那些公司不怎么样,为什么呢?

你可以解释为A股股民中国股民不会炒股,不知道该值多少钱,所以乱定价乱炒股。美股是比较理性的,但仍然出现了互联网公司上市后估值高于我们认为的客观估值。

投行的人给了我一个答复,我认为这个答案是非常深刻的:

你觉得估值高对不对?那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去看一下传统企业的增长评估。

比如美国,某著名连锁餐饮品牌的增长率是多少你知道吗?2%。也就是说买这个公司的股票还不如把钱存银行拿利息,每年只涨2%。

所以,这是整个传统行业出现的情况,大家都不涨。当整个传统行业走到头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手上有钱没地方投。尤其是中国4万亿,这就导致资本市场的钱非常多。

可是传统行业又不涨,等于钱没有地方可去了,怎么办呢?

这时如果有个人跟他讲一个可能性,他都愿意去掏钱。因为传统行业是没有可能性了,注定死亡,所以钱就不会去了。

钱可投资的标的变少了,比如说最近欧洲还出现另外一个事情:欧洲多个经济体出现了负利率,就是你把钱存到银行里面,一年后还要给银行交钱。

互联网行业市值快速上升

马太效应越来越强

互联网大概从90年代末进入中国,至今已20年左右,过去20年是互联网的黄金时代。中国只有三个行业值得入行:互联网、金融、房地产。其他行业都是入错行。

所以在过去20年,整个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现在加起来市值大概有1万亿。尤其到2010年左右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出现了很多新的公司。

但走到2015年到2016年,整个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出现了新的症状,新的情况,是什么呢?

第一,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转型基本完成了。

事实上整个移动互联网的体量就是几个数乘起来的:

一是手机数,二是手机上的APP数,三是每个APP的使用时长。

移动互联网的驱动力是智能手机,也就是智能手机用户量不怎么增加了。原因非常简单,人人都有智能手机,意味着这个市场红利完了。

大家看到小米今年不断下调它的销售目标,就是因为用户已经有智能手机了,换手机的意愿自然就下降了。

第二,过去一段时间,用户在手机上不断安装APP,现在不断删除APP。

我们给非常厉害的投资人做了特别广泛的调研,调研发现只有11个APP能稳定在留在消费者手机上。这意味着大量的APP没了。

我们观察今年Q3 Questmobile出的数据,不少APP的量都在跌。涨的主要是体量大的,体量小的都在减,这是很恐怖的。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风投都不投钱了,因为没有新兴公司出来能拿到钱。

还有一个非常恐怖的,在互联网时代,是浏览器模式使用网站,所以用浏览器打开一个网站的时候,从一个网站跳转到另外一个网站的门槛是非常低的。很多时候你都不知道你跳到另外一个网站,随便一点链接就跳过去了,这是其一。

其二,有搜索引擎这么奇葩的东西,可以把用户的流量分发到各个网站上去。

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你想从一个APP跳到另外一个APP,门槛是非常高的,大量的APP之间是不支持跳转的,这就导致用户都被留在一个APP上。

因为没有这种搜索引擎的分布式、去中心化的流量分发渠道,也就是现在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流量分发渠道,APP不下载怎么办?

只有两个途径,一是买电子市场排名,二是买手机厂商预装。这两个渠道能推的量非常非常少,所以马太效应非常强。

我们观察美国互联网,再观察中国互联网,两个国家的互联网出现了同一种情况:

过去这些年,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市值在快速上升。

但我们来看这个市值分布的话有一个非常恐怖的现象,美国互联网的市值主体都被三大互联网公司,facebook、亚马逊、Google占了,除了他们之外,其他互联网公司很小,能小两个数量级。

中国也这样,都变成腾讯和阿里的了。

另外,过去手机厂商因为业务快速增长,所以商户的利润、毛利空间比较大,对利润的追求也非常强烈。他们不涨的时候就要赚钱,赚钱怎么赚呢?

消费者买了手机,手机就那么贵。他赚钱的方式就是向预装和电子市场要做推广的人收费,而且每年涨得非常厉害。

我们估测2017年预装费和电子市场费用会比2016年涨30%。这些要素加在一起,对移动互联网公司来说是非常恐怖的。

第一,手机数不涨了;

第二,消费者的卸载;

第三,推广费用涨30%。

所以,我认为整个中国移动互联网在2016年是一个分水岭,未来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明年移动互联网会非常惨烈,很多你们想象不到的公司会死掉。当然了,我们美团点评应该会更强。

企业发展三段论

互联网经济红利期结束

我绕了这么远的路讲全球经济、政治,中国的经济、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其实本质上都是同一件事。

企业发展是三个阶段:

市场驱动发展、领导力驱动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

市场驱动发展就是市场本身在快速增长,所以企业变得大了。

领导力发展就是我们这个企业通过管理、组织结构这些事情做得很好,所以我们在市场上能够抢到更多市场份额。

创新驱动发展是说原先的市场不一样了。我们开创新业务,开创新服务,我们能通过创新提供更低成本的服务,更高的效率。

所以如果以这三段论来分析全球、中国的互联网的话,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和互联网经济都是同一个问题就是市场驱动的发展结束了。

市场驱动的发展有另外一个词叫红利,红利来自外部,结束了。

第一个,全球经济体在过去这些年的红利就是全球化,因为全球化让整个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并且全球化让全球的分工合作更精密、更复杂,导致效率上升。

第二个是科技,准确来说就是互联网与电脑,信息科技的发展使整个全球效能大幅上升。

这两个要素是整个全球经济的主要增长引擎。但糟糕的是,从2012年到现在为止,这两个引擎熄火了。

科技已经很久没有突破了,如果科技在未来的十年里没有突破,未来的二十年就一定会有战争。

现在来看,大家认为在生物科技和新能源以及人工智能这三个方向上有苗头。但还没有形成真正可以产业化的突破,这是全球经济。

中国经济在过去一段时间市场红利是什么呢?

第一是人口红利

就是人口成本低,人口基数大。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可以在全球化的浪潮里成为一个生产工厂,所以出口是我们第一大增长驱动力。

第二是房地产

第三是消费

因为经济增长,消费就必然形成新的驱动力。

糟糕的是,这三个驱动力都没了。因为我们的房地产不停涨,出口的红利没了;我们现在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劳动力在飞快减少,人口红利没了。

房地产成为最后一个,大家都知道只要它涨就会伤害整个国家的未来。不让它涨,经济就停摆,涨了大家很难接受,这是最后一步。

这个红利已经明显消耗光了,现在也在过度消耗,所以国家压力很大。

互联网也一样,过去这些年,全都扩大网民增长,靠CPU速度变快。互联网的第一大红利是网民增长,第二大增长是摩尔定律,是说美国18个月,CPU速度上升一倍,就靠这个涨。

现在网民增长到头了,所以市场红利全都结束了,红利期结束。

这是整个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和互联网经济面临的问题。在面临这些问题时,如果按照企业发展三段论的话,应该从市场驱动切换到领导力驱动和创新驱动。

如果看领导力驱动和创新驱动这两个解药再去看全球经济、中国和互联网经济,会发现在欧洲都已经用过了。

并且,由于欧洲已经非常发达,他们的管理科学也非常发达,所以欧洲是无解了。

供给侧改革是走出

经济困境的唯一出路

我们中国经济还有解,但在哪里呢?

今年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说“供给侧改革”,整个产业都是两部分:

一部分是需求侧,就是消费者和市场;

一部分是供给侧,就是商家。

所以供给侧改革的意思是说,过去你能靠消费者增长的路已经走到头了,你们如果自己不变的话,就死了,但要做哪些变化呢?

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创新业务,提升用户体验。

我不知道中国企业到现在为止对供给侧改革有多深的认知,但从我的角度看,这基本是中国经济发展要走出这几个困境里面的唯一解药。

我再继续讲一下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到底怎么做供给侧改革。

事实上中国从总体上来说发展是跟着美国走的。因为美国可能是先遇到了,很多创新技术先到了。

所以我当时看说有哪些产业在美国已经产生了很牛逼的公司在中国还没被真正做起来,而且这个产业将来如果时机具备的话也会在中国是很牛逼的公司。

我在2013年时做了一个事,把美国科技界或者互联网圈的资本市场、科技业和互联网信息产业,美国的上市公司拉了一个名单,中国也拉一个名单来对比。

我这个对比完了之后发现一个让我非常震惊的事,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很牛逼的比如facebook、Google、亚马逊。

但美国上市的科技公司里还有另外一派,也非常牛逼,并且都很挣钱,比如salesforce(户关系管理软件服务提供商),比如workday(音),他们基本占据科技业的另外一半。只不过这一派没有像互联网公司这种曝光多,名气大。

在科技业的一半是to C的公司,他们占了一半的市值。在2012、2013年时,to B的这些公司占了另外一半市值,比如说Oracle(甲骨文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大型数据库软件公司),他们占了另外一半市值。

所以其实还有很多很牛逼的公司,但我们以此来看中国的话,会发现中国to C的公司都很牛逼,最大的是阿里,然后是腾讯、百度。to B的公司基本上找不到,就是说有活着的,但是活得很惨。

所以我就很纳闷:

为什么中国这些to B的企业活这么惨呢?为什么美国能产生这么大的to B的企业中国产生不了呢?

于是,我找了一些我认为比较有真知灼见的人进行交流。令我兴奋的是,其中有个人给了我一个满意的答案。

他说你看这是美国的to B科技企业做出来的,都是给企业或者给商家提供解决方案的。

我刚才说的salesforce是销售团队管理解决方案,workday(产品服务)是HR解决方案,都是给企业和商家提供解决方案的。

为什么这些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在美国活得很好,在中国活得不好呢?

原因非常简单,美国这个国家商业周期非常长,所以任何一个企业所有能用来竞争和发展的东西基本上都用光了。

他们的发展出现瓶颈了,于是就开始从内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创新服务,但他们没有这些技术支持是做不了的。

说白了就是美国的企业,在过去这些年率先遇到了市场红利枯竭的状态,所以要寻求自己的效率成本和创新。

它要寻求自身的效率成本和创新的时候,就对各种新式的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各种工具开始产生兴趣。

而过去中国这些年是什么情况呢?

过去这些年实在是赚钱太容易了。

当然了,大部分人存在的问题是,不具备可能知道这个事情很容易赚钱的认知或者不具备进入这个行业的资本。

我给你讲几个赚钱多的例子,因为这样的原因导致什么呢?

大家说我这个企业搞得很好,发展很好,赚钱很好,我为什么要冒风险去用你新给我提供的产品呢?我为什么要冒险使用一个salesforce呢?

salesforce是一个很难用的产品,虽然这个公司非常非常值钱。但是是一个非常难用的产品,而且非常贵。

我们为什么要冒这个险呢?没必要,因为企业发展很好。

这是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因为过去这些年整个中国市场、中国企业的发展特别容易。

靠市场红利驱动就能发展,就能赚钱。所以他们对于新工具、新方法的采用意愿特别特别低。

这时候有人说我给你们公司做一个工具你要不要买,他根本没有兴趣的。

走到今天,我认为这个事情发生变化了。所有的企业,所有的商家的经营因为遇到障碍了。

所以当它的销售额不涨、利润不涨的时候它就要想办法提高效率,创新服务,想法降低成本,它自己没有办法。

To B行业

可以从哪些方面变革和创新?

最近一段时间,我的判断是下一波中国互联网如果想回暖的话,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是靠供应链和to B行业的创新来驱动。

我们来看供给侧,如果要做改革的话,可能有哪些变化,有哪些变化能实现他们的创新,实现效率成本改变。

1.管理

其实我们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是非常非常差的。我原来也挺自卑的,觉得我们互联网企业,因为发展速度太快,管理很差。

而且很多传统企业的HR,大牌公司的HR,一问我们互联网企业的情况都面露鄙夷之态,觉得我们互联网企业太糟糕了。

但是过去几年,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一个极大的变化。

2.战略差

跟很多传统企业的老板交流,问他们公司战略是什么?有90%的回答能说出那个战略,剩下的10%里,那个战略不是一个可行战略。

3.营销太差

都是无差别、效率极低的营销。

4.经营水平太差

帐算不清。我认为在餐饮行业里能够把帐算清楚的商家不超过1%,很多看起来很牛逼的商家莫名其妙就倒闭了。你跟他聊聊,会发现他连帐都算不清,经营水平真的太差了。

5.技术理解能力、技术应用太差了

过去这些商家根本就没有科技意识。为什么到互联网来的时候,中国的电商把中国的零售全部打惨了?美国虽然零售业压力很大,但是美国的沃尔玛和亚马逊打了很多年?

原因非常简单,美国的传统企业技术实力是非常强的。

大家现在公认亚马逊是一个科技企业。

亚马逊的第一个CTO(首席技术官)是沃尔玛的CIO(首席信息官),也就是贝佐斯作为一个横跨科技业与互联网的人。

他在成立亚马逊的时候第一想到的人不是去微软招人,也不是去雅虎招人,而是去沃尔玛招人,沃尔玛这家公司是有自己的卫星的。可见沃尔玛的技术有多强。

所以,在美国,任何行业都是科技业。开超市的这么一个公司人家都做科技,也是一个科技公司。

这就是美国和中国的差别,中国的渠道公司就是单纯的渠道公司,营销公司就是单纯的营销公司,其他也一样,对于科技的应用实在太差了。

6.供应链产业的结构太差了

供应链产业结构是什么呢?比如中国的餐厅,没有专业的供应商;在欧美,都是有专业公司的,所以他们的效率极高。

这些都是我们整个供给侧现在存在的巨大问题。面对这些供给侧存在的巨大问题,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巨大。因为其实从我刚才讲的这些要素里看到,我们提出要搞供给侧改革,我们所面临的商家本质上就是供给侧。

但是问题在于他们是否有可能自我革命,自我提升呢?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是有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来帮助我们整个产业实现这次供给侧改革的。

而这次供给侧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力就是,让整个中国的产业供给侧实现互联网化、数据化。

因为实现互联网化、数据化,就能在这基础上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些解决方案实现让整个我们产业的供给侧商家经营再上一个台阶,通过他们的效率提升、成本改善、服务创新,让我们的消费者享受更好的服务,推动整个产业发展。

大家不要格局太低,把我们做的事情理解为我们这个公司要怎样,我们要从产业角度出发来看我们这个产业要向哪里去。

根据我过去一段时间对整个产业的了解和经营情况,我有一个判断,各种经营如果改进,整个中国的餐饮行业的成本和效率有25%左右的改善空间。而这25%左右的改善空间,我们等它来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去驱动它。

所以这是我们整个美团点评这家公司在整个中国服务业里面,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我们所承担的使命。

我们要通过互联网和科技改造,为整个中国服务业的供给侧改革这次升级提供驱动力,推动整个中国的服务业率先完成供给侧改革。



真的有幸经历一次全球大倒退,2020 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 各个国家大放水,导致基础资产大涨价。我们这里也是一样,最差经济,最大的涨幅,其实想一想也是,物价几十年一直上涨也是钱钱的问题。 当然房价肯定会上涨的。不会有错。

2020 年我就在想不会股票涨到乱七八糟吧。现在真的应验了。

另外对于股票的上涨和下跌也不会有太大的想法。未来还是需要考虑一个成熟的市场,特别是对中小投资者有照顾的市场,美股基金这个是必备的。

60天线,周线,这两个最准,至于其他那先什么回购,分红突然的新闻都是不怎么样的。特别是回购,如果不是定期回购意义不大。

买大股票就是稳,而且要耐心。

今天看了一个人的文章。(李录,中国未来20年经济大趋势

我们已经过了人口红利的阶段,未来是工程师的红利,考的是创作,创造,创新。所有发达国家都经经历过了。优质的毕业生,或者是有一定能力的毕业生对于整一个社会的发展是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我们也会同样面对今天发达国家出现的问题。总有一天会有后来者。

未来互联网应用软件(画图,工业设计),基础核心,中文代码,宇宙发展,航天航空,医药,集成电路,芯片。汽车工业,金融。

这都是必须要竞争的方面,只有这样才会有未来,然后溢价去到别的国家。外包,采购。东南亚应该是首选。

只不过最上层的人也可能是这样想的。类似于美国和墨西哥。东南亚至于中国。

自身经历不一样,做出的决定和行为也会不一样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